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高地,其内部管理与服务模式的现代化尤为关键。会议作为促进学术交流、行政决策与师生沟通的重要平台,直接影响着学校运行效率和治理能力。以北京大学医学部为例,每年组织包括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科建设会议、医学教育改革研讨、附属医院学术年会等多层级、多单位联合会议,参会对象涵盖医学部师生及多个附属医院职工,组织管理难度大,对会议签到系统的智能化、协同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IPv6带来的端到端高速通信和原生加密能力,极大契合高校在会议组织中对安全和效率的需求。北京大学医学部网信中心在此基础上,基于统一身份认证、数据中心及先进的校园网基础设施,提出了支持多种签到方式、深度融合IPv6等关键技术的多场景融合型智能会议签到系统建设方案。
会议签到现状
高校各类会议频繁,参会群体复杂。传统手工签到普遍效率低下,遇大型会议如教代会时,参会者需排队填写信息,常致入场拥堵、会议延误。人工录入易导致信息遗漏、错误和统计困难,难以实现跨院系、跨部门人员身份的实时核验与信息同步。数据分散、缺乏集成,也影响会后分析和管理决策。
表1 会议签到技术类型及适用性分析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和数字化签到系统在各类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关研究表明,现代签到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在提升管理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数据准确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当前主流签到技术如表1所示。
1. 二维码签到
二维码签到因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和灵活性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会议与活动。研究显示,该方式能够显著提升签到效率,降低人为失误率。许多高校已尝试在学术会议、讲座等活动中采用高校身份码签到,系统通过扫描身份码直接获取用户身份信息,并在后台系统中进行实时更新和记录。
2. 智能卡签到
智能卡签到技术融合了计算机、通信、身份识别与多媒体互动等多项技术,常用卡片类型包括磁条卡、IC卡和RFID卡等。高校普遍采用的校园卡集成了微处理器与多种存储模块,具备容量大、读取速度快和“一卡多用”等优点。会议签到时,仅需在签到终端接入读卡器,即可实现高效、便捷的身份认证,配套成本低,便于大规模推广应用。
3. 生物特征识别签到
生物特征识别主要包括人脸和指纹两类。人脸识别以其高效便捷和较高安全性,日益成为签到系统研究热点。研究表明,通过高精度的深度学习算法,人脸识别系统能够在不同的光线和角度下对参与者的面部特征进行精准识别,确保签到过程的顺畅和准确。指纹识别技术则以高安全性见长,适用于对安全要求较高的会议,但其设备成本较高,且需提前采集指纹信息,存在一定应用局限。
4. 无接触式签到
无接触式签到基于蓝牙、NFC、RFID等技术,实现了远距离、非接触式身份识别。这类技术避免了参与者与签到设备的直接接触,不仅提升了签到效率,也满足了大规模活动对卫生安全的要求。相关研究证实,通过NFC或RFID技术,签到系统能够在无需人员主动操作的情况下自动识别与记录信息,特别适用于人流密集的大型活动。
随着高校会议管理需求的多样化,签到系统的可扩展性和与其他系统的集成性成为研究重点之一。现代高校的信息化管理需要不同系统间的无缝对接,例如,会议签到系统与学籍管理系统、学术活动管理系统等集成,可以更好地支持跨部门和跨系统的操作。对此,可采用开放的标准和通信协议,确保系统与各类硬件设备、第三方应用和外部数据源良好兼容,从而提升系统的操作性。同时,系统的可扩展性也保证了会议规模变化时系统仍能高效运行。
智能会议签到系统设计
本文提出的基于IPv6的多场景融合型高校智能会议签到系统方案(如图1所示)于2024年建成并正式上线。
图1 基于IPv6的多场景融合型高校智能会议签到系统方案
该系统集成了多种签到方式,包括动态二维码扫描、实体校园卡、NFC校园卡识别、人脸生物识别、身份证验证以及手工签到。系统配备了二维码扫描设备、读卡器、人脸识别终端等硬件设施,全面支持各类会议的智能签到需求。
系统功能设计
1. 模块设计
签到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整体架构分为系统管理、通用管理和业务管理三大部分。
系统管理模块负责系统的基础配置与运维,包括用户管理、角色管理、客户端管理和日志管理等功能。通过用户和角色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对不同身份与权限的灵活分配,提升系统的安全性与可控性;客户端管理主要用于外部系统的对接,增强平台的兼容性与拓展性;日志管理则对系统操作进行全过程记录与审计,便于后期追踪和维护。
通用管理模块侧重会议签到所需的基础资源管理,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和规则管理等功能。人员管理实现了对在校师生及附属医院人员信息的统一录入、维护与更新;设备管理支持立式签到一体机等各类硬件设备的接入与状态监控,保障签到流程的顺畅进行;规则管理用于设备与会议的关联,为不同会议场景提供定制化的配置支持。
业务管理模块聚焦会议签到的核心流程,涵盖会议管理、人员绑定和数据导出三项主要业务。会议管理模块支持会议的创建与信息维护;人员绑定模块实现参会人员名单的管理与维护;数据导出模块则为后续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存档提供便捷手段,推动签到信息的高效流转与应用。
图2 系统功能模块
各功能模块在系统内协同运行、相互配合,不仅提升了整体的灵活性和高效性,还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会议场景下的智能签到与管理需求,极大增强了系统的实用性与扩展能力(如图2所示)。
2. 用户权限
会议签到系统的用户权限依托学校的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实现管理。作为校园基础认证服务,该平台已在各类业务系统中部署单点登录功能,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表现优异。平台的用户数据由本科生系统、研究生系统、人事系统和校园卡系统等权威源统一汇聚,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用户权限管理采用三层角色控制模型:系统管理员拥有全功能权限;会议管理员负责会议信息维护及服务人员管理;会议签到服务人员仅拥有现场操作权限。研究表明,这种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机制能够有效实现系统权限的分级与隔离。
3. 会议签到流程
图3 会议签到全流程
如图3所示,会议签到流程包括创建会议、绑定名单(可选)、上传人脸图像(可选)以及会议签到等主要环节。会议管理员登录系统后,可在会议管理页面创建会议,设置会议的基础信息(如名称、时间、地点等)及会议类型(是否需要绑定名单、是否需要签退、是否启用人脸签到)。对于参会人员名单相同的会议则可一键复制,修改会议基本信息即可。如需绑定名单,参会人员可通过单个添加或批量导入的方式加入名单,系统将根据学工号自动去重。此类会议仅名单内的师生可以签到;若无需绑定名单,则为开放会议,在校师生均可签到。目前,刷脸签到仅支持绑定名单的会议。若启用刷脸签到,管理员需在绑定名单后上传参会人员的人脸图像,图像将下发至刷脸签到终端,会议签到开始时参会人员可通过刷脸完成签到。签到过程中,会议服务人员可实时查看签到情况。签到结束后,若需签到名单,可在系统内导出签到数据。
会议签到方式和其他功能
目前,会议签到系统支持多种身份认证方式,包括实体校园卡、NFC校园卡、医信随行APP身份码、身份证及人脸识别。系统配备多类型硬件设备,覆盖不同签到场景:刷卡器支持实体校园卡和NFC校园卡签到,扫码盒子支持医信随行APP身份码签到,立式签到一体机则支持实体校园卡、NFC校园卡、身份证及人脸识别签到,满足会议的多元化签到需求。
在系统顶层设计中,充分考虑与学校其他系统的对接可能,采用RESTful标准接口,确保系统能够灵活适应组织架构变动、会议模式创新及功能扩展。在数据可视化方面,支持定制大屏展示,包括实时签到看板和人脸识别投屏界面。
系统架构
签到系统采用C/S架构设计,通过多层次的权限校验机制,有效保障信息安全。后端以Java语言开发,集成Spring Boot 3.0及以上版本框架和PostgreSQL数据库,实现高效稳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前端采用Vue3与TypeScript技术栈,结合ElementPlus组件库,实现友好且高效的交互界面,数据可视化功能则由ECharts组件负责呈现。实时签到数据通过Axios实现动态刷新,后台数据导出功能则借助EasyExcel组件实现高效批量处理。系统支持Windows和Linux双平台部署,并兼容Chrome、360、IE等主流浏览器,适应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
在网络架构层面,签到系统全面采用IPv6协议,实现高效的端到端通信,有效消除了NAT转换带来的延迟问题。实测表明,在高并发场景下,签到过程中人脸识别的响应速度提升约40ms。IPv6协议原生支持IPSec功能,为会议签到数据传输提供了协议层加密,确保数据安全,全面符合《网络安全法》和等级保护2.0等政策要求,满足高校会议数据传输的高标准安全需求。
系统安全体系贯彻三层防护:在数据传输层,采用HTTPS加密通道保障数据传递安全;在访问控制层,实施基于RBAC的权限模型,实现不同角色的权限隔离;在隐私保护层,严格遵循《个人信息保护法》,建立数据采集的告知—同意机制,对人脸特征等生物信息实行单独加密存储,有效保障用户隐私安全。
应用实践与成效分析
北京大学医学部每年举办多种类型的会议,参会群体跨院系、跨医院,会议组织复杂。传统手工签到方式难以满足大规模、多主体、多场景的管理需求。智能会议签到系统自上线以来,已累计支持200余场会议,极大提升了会议管理的效率与规范性。系统后台的报表功能为学分认定、会后复盘等管理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各会议主办方普遍反馈,数字化签到显著减轻了行政负担,进一步提升了会议组织的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
1. 典型应用案例一:教职工代表大会
会议签到平台成功应用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职工代表大会,涵盖医学部各职能部门、学院及附属医院共计300余名代表,参会人员包括正式代表和列席代表两类。在系统建设之前,会议采用传统手工签到方式,各部门分别负责本部门人员的签到工作,且会议开始前需依靠工会老师现场人工统计正式代表的到场总人数。此外,附属医院教师通常统一乘坐大巴到场,签到时易出现排队拥堵的现象。采用智能签到系统后,参会人员可通过刷实体校园卡、NFC校园卡或人脸识别等多种方式高效入场,系统能够自动核验身份并实时完成签到。主办方可在后台实时监控各部门、院系和医院代表团的到场情况,Web端动态展示整体和分组出勤率,显著提升了大会组织的智能化水平。
2. 典型应用案例二:第二课堂
目前,智能会议签到系统已与某学院第二课堂系统实现深度对接,显著提升了活动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当活动主办方在第二课堂发起活动并选择使用签到系统后,系统会自动将活动的名称、时间等关键信息同步至会议签到系统,自动生成相应会议。活动结束后,所有签到数据将回传至第二课堂平台,自动统计出勤率、完成学分认定与成绩归档。整个流程实现了无纸化的高效闭环,极大减轻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便捷透明的学分获取方式,受到了学院师生的广泛好评。
总的来说,本文介绍的多场景融合型智能会议签到系统方案,依托统一身份认证、数据中心和校园网络等基础设施,集成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IPv6等先进技术,显著提升了会议签到流程的数字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系统的应用有效优化了会议组织效率和数据管理质量。随着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会议签到系统有望实现更高水平的便捷性、安全性与系统集成度,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信息化支撑。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5年8月刊
作者:武悦 赵雪捷(北京大学医学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技术中心)
责编: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