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仅仅是一块屏,更是一个强大的教育赋能平台。它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可视,激发了学生最宝贵的求知欲。”
——宁波慈溪育才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沈建锋
在教育智能化的进程中,一个核心命题始终未变:如何从“标准教学”转向真正的“因材施教”。
长期以来,课堂效率与个性化关注似乎难以两全。教师面对数十名学生,难以实时掌握每个人对所学知识的吸收程度;传统的教学工具难以激发所有学生的互动意愿;优质的教学资源也常因时空限制而难以普惠。
这一挑战并非教育行业独有。放眼全国,超过5800万家的中小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却是数字化转型中的“弱势群体”,但其数字化渗透率与大型企业存在巨大鸿沟。全国知名品牌学校宁波慈溪育才中学,对“教育智能化难题”的破解探索,恰好为跨越这一普遍鸿沟提供了鲜活样本。该校选择与华为金牌合作伙伴浙江绍天科技携手,不仅完成了硬件设施的全面升级,更以此为基础推动教学流程的深度再造,走出了一条可借鉴的教育智能化转型路径。
焦点:从“害怕黑板”到“人人展示”
“上学时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老师邀请我到黑板上写板书。”
在育才中学的微格教室,记者在体验陈枋枋老师的“全等三角形”演示课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传统课堂上,公开板书对许多学生而言是一种压力;而现在,改变已然发生。
在这间可容纳百人的教室中,中央部署的华为IdeaHub智慧大屏成为教学中枢。当陈老师提问后,学生在各自座位完成答题,其作业随即被完整投射至大屏。新的教学环境使每位学生无需离开座位即可成为课堂焦点,师生互动也因此更加便捷高效。
这一场景的背后,是华为坤灵智能互动教室方案对“互动”概念的重新定义。该方案通过高密度无线接入点(High-Density AP)与互动屏协同工作,支持高达60路终端并发互动教学,实现作业分屏选看与毫秒级响应。学生的思考过程得以“被看见”,教师亦能据此精准掌握学情。
赋能:当“可视化”解放备课压力
新技术的引入是否会加重教师备课负担?“恰恰相反,它让我们的备课更加轻松方便了。”育才中学陈枋枋老师一边打开华为IdeaHub智慧大屏自带软件,一边回应道。
该平台内置覆盖物理、地理、化学等多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库。过去需大量准备实体教具的实验课,如今仅需在资源库中调用相应模块即可直观演示。对于空间想象力较弱的学生,地理课也因此变得清晰可感。
陈老师随即将“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三维模型插入课件。通过旋转与缩放,“河流的走向、山脉的起伏都非常明显”。她还能直接在3D模型上批注,讲解水电站建设原理。这种“所见即所得”的体验,源于IdeaHub智慧大屏对多款教学应用程序的支持及其集成的AI能力。
同时,针对大教室中两侧及后排学生的观看需求,该设备采用4K柔光屏技术,并通过德国莱茵TüV低蓝光认证,确保任意视角下画面清晰、护眼有效。
破壁:当“云教研”成为常态
如果说课堂互动与高效备课是“点”上的突破,那么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则是“面”上的革新。
育才中学常态化开展跨校联合教研。过去依赖物理聚集,如今“云会议研讨”已成主流。在教研会议室,陈老师通过IdeaHub智慧大屏发起会议,远程连线吴老师。双方教案可同步投屏,并在同一文档上实时批注。这种协作模式打破了教研的空间壁垒,使优质教育资源得以随时随地流通与共享。
方案解构:从“屏幕”到“智慧神经系统”
慈溪育才中学的变革,是华为坤灵智能教育场景方案的一个生动切片 。它并非孤例,而是华为坤灵“4+10+N”中小企业智能化方案框架下的标杆实践 。在该框架中,“智能教育”被列为四大核心场景之一,“智能互动教室”则是十大一站式场景化方案的代表 。
这一顶层设计的背后,是华为坤灵针对中小企业及泛组织(如学校)“资金有限、经验不足、技术薄弱” 的普遍痛点,所提出的“三易”交付理念:易买易卖、易装易维、易学易用 。
长期以来,教育信息化的数字化阶段解决了“有无”问题——多媒体设备进入课堂;而智能化阶段则聚焦于“好坏”问题。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尚需突破三大技术瓶颈:一是体验之难:投屏步骤繁琐、书写延迟明显、AI应用部署复杂,致使“智能”设备反成教学负担。二是连接之难:当全班50余台终端并发互动或传输4K高清课件时,传统网络极易拥塞,导致课堂互动频繁中断。三是安全之忧:教学过程中常受网络弹窗干扰,甚至面临恶意攻击风险,影响教学秩序与数据安全。
育才中学实践之所以成功,在于其采用的并非孤立的“屏幕”或“网络”,而是一套协同工作的“智慧神经系统”。
1. 坚实底座:智联校园网络
一切智能体验,始于稳定、高速、安全的连接。
在育才中学的百人微格教室或任意高并发互动场景中,华为坤灵“智联校园网络”扮演着基础支撑角色。该网络采用Wi-Fi 7技术与高密度AP部署,确保数十名学生答案投屏可在毫秒内完成响应,无卡顿、无掉线。
华为坤灵方案“易装易维”的特性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解决了连接的难题,更通过“云—边—端”协同防御体系 和CC EAL6+安全认证 ,有效阻断无关弹窗与外部威胁,保障“教学无干扰” 。同时,工程商伙伴可通过“华为坤灵APP”进行一键开局和远程运维 ,学校IT人员也得以从复杂的网络排障中解放出来。
教师可专注于“雅鲁藏布江”的讲解,而不必担忧教学节奏被广告或安全提示打断。此外,针对校园网络“潮汐化”使用特征及设备空转问题,该系统还可在课余时段智能降耗40%,兼顾运行效率与绿色节能。
2. 体验中枢:智能互动教室
当“网络底座”稳固后,以华为IdeaHub智慧大屏为核心的“智能互动教室” 便从“显示屏”跃升为“AI助教” ,真正做到“易学易用” 。
首先,它具备高度易用性。方案支持“一键投屏”与16毫秒超低书写时延,使教师在3D地图上批注水电站时,体验如纸笔般流畅,技术隐于无形。
其次,它提供丰富资源支持。针对教师“备课难、找资源难”的痛点,平台兼容30余款主流AI教学应用程序。陈老师“备课更轻松”的感慨,正源于这种“所见即所得”的资源赋能。
最终,它体现智能分析能力。系统预置DeepSeek大语言模型,支持随堂问答与即时解惑。更关键的是,学生完成互动答题后,内置的学情分析算法可快速汇聚全班数据。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能“看见”个体答案,更能“洞察”整体掌握情况,从而实施精准辅导,真正迈向“因材施教”。
更高维度的意义:网屏协同
“坤灵模式”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了“网”(智联网络)与“屏”(互动教室)的高度协同。网络不再是性能瓶颈,而是智能赋能者;屏幕不再是信息孤岛,而是教学智慧中枢。
该系统将高并发、高时延、安全威胁等技术挑战化解于无形,而将流畅互动、AI备课、云端教研等优质体验呈现于师生面前。这正是沈建锋校长所言的“强大的教育赋能平台”——其目标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服务“育人”这一终极使命。
结语:让技术回归“育人”的温度
从数字化到智能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角色正在重塑。
育才中学校长沈建锋的思考为此提供了注脚:引入华为IdeaHub智慧大屏的本意是“为了育人”。当技术能激发学生最宝贵的“求知欲”,能让管理决策“更高效、更科学”时,它才真正具备价值。
育才中学的案例表明,成功的智能化转型,不是冰冷技术的堆砌,而是让技术“既有效率、更有温度”。当每一个学生都能“被看见、被启发”,因材施教就不再是遥远的理想,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