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关键阵地,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其中信息化程度对培养成效、研究成果和服务能力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信息化部门的名称和职能伴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技术支持和教学辅助,发展为引领学校各项工作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这一转变过程不仅关乎部门职能定位的调整,更对体制机制、队伍建设以及人员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高校信息化部门的历史沿革与职责变迁
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电脑开始进入高校,当时以电化教育为主导,多数高校先后成立了电教室,开始多媒体(语音)教学和教学资源建设,提供电化手段辅助教学。如清华大学在1976年和1978年先后成立了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和电化教育中心。此时处于教育信息化的起步阶段,更多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尚未深入到学校的其他业务领域。
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迅速发展,高校纷纷成立教育技术中心或者网络中心,分别承担计算机在教学环节的应用推广和校园网络建设的任务。如清华大学在1994 年成立网络工程研究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5 年成立网络中心。上海交通大学1996 年将计算中心更名为网络信息中心。这一时期 , 高校教育中心或网络中心的主要职责是校园网络的规划和建设,通过网络将已有单机连接起来,实现网络初步覆盖,同时建设学校主页、电子邮件等基本应用。
信息化部门应该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构建数智校园新生态,实现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全面智能化。
融合阶段:进入21世纪,尤其新时代以来,信息化作用日益凸显,高校大力推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学校核心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纷纷将电教室、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等部门合并重组,信息(化)办开始进入各高校组织机构列表。如2001年复旦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成立了实体化的信息化办公室。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信息化办公室,2019年更名为信息化治理办公室。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与信息网络中心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成立信息化办公室,原信息化部门职责并入其中。这一阶段信息化部门的职责大幅拓展,涵盖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校园网络维护升级、教育教学技术支持、网络安全管理以及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协同建设等,致力于推动信息化与学校各项工作的深度融合。
跨越阶段:近年来,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以2022年11月ChatGPT3.5发布为标志,高校信息化进入数智校园建设阶段,这又带来新一轮信息化部门名称上的变化,以及工作职责和建设重点的调整。如2024年11月,北京建筑大学将网络信息管理服务中心更名为数字化与智算中心。12月,山东大学成立数智化支撑研究院,原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整体划入其中。2025年5月,北京理工大学网络信息技术中心更名为数字化与智算技术中心。由此可以推断,未来一段时期,信息化部门应该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构建数智校园新生态,实现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全面智能化,建设一个更懂师生需求、全面满足使用的信息化环境。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信息化部门的职责新定位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重点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包括推动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型教学的有效途径,主动适应学习方式变革。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等。为实现以上目标,信息化部门应该加强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建设。
战略引领与顶层设计能力。从早期电教室的电化辅助教学,到数字化校园建设,到当下智慧校园建设,高校信息化工作已经从技术支撑和服务层面上升至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层面。这就要求信息化部门站在学校发展角度,立足教育强国建设对高校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发展目标,制定出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的信息化战略规划,将信息化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引领力。
协同攻关与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化是一项系统性和全局性工作,需要各部门高度认同和密切配合。信息化的应用必然经历由繁到简的过程,建设初期大量的沟通成本和学习成本必然使得过程缓慢。为契合不同业务需求,信息化部门需要承担大量跨部门沟通工作,整合校内的技术资源、数据资源、人才资源以及校外的合作伙伴资源,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信息化建设合力,发挥1+1>2的效果。
信息化部门必须服务于学校的主责主业,深入了解师生的需求和痛点,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服务意识。
技术洞察与创新应用能力。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和应用的井喷式发展,新的产品、新的应用层出不穷,信息化部门需要了解和掌握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准确判断其与学校应用场景的契合度,善于发现和挖掘新产品、新应用的价值,敢于将新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解决已有技术难以破解的问题,推动信息化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风险防控与安全保障能力。进入新时代以来,网络安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随着高校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化部门要把网络安全作为首要职责,同信息化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不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及时发现和处置安全隐患。加强师生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教育,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构建人、技、物结合的安全保障体系。
问题导向与服务师生能力。纵观历次工业革命,都是技术的应用带来生产工具的变革。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化革命,从高校来讲,立德树人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任务,无论是电教室提供教学辅助,还是如今智慧校园建设,信息化部门必须服务于学校的主责主业,深入了解师生的需求和痛点,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提升使用体验。
结论
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高校信息化部门已经从幕后支持走到聚光灯下,信息化正在成为推动学校变革与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以及促进学校教、学、研、评、管、服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核心动力。信息化部门要顺应时代需求,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积极态度,主动担当,积极融入新时代学校发展建设大潮,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5年8月刊
作者:李向龙(东北师范大学信息化管理与规划办公室)常明(原陆军装甲兵学院士官学校兵器运用系) 王莹莹(原陆军装甲兵学院士官学校信息运用系)
责编: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