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匮乏的IP地址给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带来巨大挑战,我国是世界地址消耗大户,按照现有业务的发展规划以及实际可能申请到的地址,IPv4地址耗尽速度将会更快。特别是,2010年是我国“三网”融合元年,三网融合将产生巨大的IP地址需求,如近期的以IPTV为代表的视频业务和远期的云计算、物联网等相关业务等。因此通过IPv6解决未来网络地址紧张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IPv6产业主要由网络设备商、网络运营商、终端设备商、服务/内容提供商、终端用户等几个部分组成。我国IPv6产业链具有明显的中间强,两端弱的特点。在网络设备方面,我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华为、中兴、神州数码等公司已掌握了可承载IPv6网络设备的核心技术,研制开发的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宽带接入服务器等产品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已经通过相关测试验证,并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的网络中。在网络运营建设方面,我国通过CNGI示范工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IPv6示范网络,并且成功服务于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中,主要网络运营商也开始了对主干网络进行IPv6改造,已经取得一系列成果,但边缘网络的IPv6改造力度不强,覆盖面较窄。在终端设备方面,虽然我国受CNGI项目的推动,海尔、康佳、海信等企业开始涉足IPv6终端设备开发,但目前来看支持IPv6的产品数量还很少,形势并不乐观。特别是我国在IPv6集成电路和信息家电领域研发一直比较薄弱,并未掌握芯片设计、协议栈等核心技术。在服务/内容提供方面,已开发了网络电视,文件下载,网络监控等多款用户端产品,产品门类较齐全,但在应用开发类软件方面,除了红旗软件等几家公司有产品外,总体来说尚不如人意,在IPv6开发环境、中间件平台、编程开发环境、数据库软件以及应用服务器软件等领域基本上是一片空白。
总的来说,我国IPv6产品类型集中于网络设备领域,主干网络已也有一定的覆盖,但在终端、芯片、协议栈、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方面,则还有所欠缺。因此,我国IPv6产业环节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制约我国IPv6的全面启动。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