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外网IPv6应用现状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简称“政务外网”)是我国电子政务重要公共基础设施,是我国覆盖面最广、连接政务部门最多、承载业务类型最丰富的政务公用网络平台。2017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初步完成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改造,完成中央部委、省级政府门户网站改造,并要求新建的电子政务系统和信息化服务平台全面支持IPv6。
目前,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已完成中央城域网和广域网IPv6改造升级,支持IPv4/IPv6双栈协议,可根据部委业务、地方业务的部署需求提供IPv6接入能力;新建互联网出口,链路支持IPv6接入,采用IPv4/IPv6地址翻译技术,使互联网IPv6用户可以通过域名访问数据中心现有业务。各省级政务外网均已完成IPv6优化升级,支持政务部门门户网站IPv6用户访问能力。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管理中心向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申请/21网段IPv6全球单播地址用于政务外网建设,并编制《国家电子政务外网IPv6地址规划》,指导部门、地方IPv6网络试点建设。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2025年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工作要点》明确了到2025年末的工作目标,为政务外网等领域的IPv6部署提供了指导和方向。此外,《国家电子政务外网IPv6部署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5年底发布,届时将进一步推进和指导各地方IPv6规模部署及新一代电子政务外网IPv6建设。
电子政务外网IPv6规模部署挑战与对策
政务外网IPv6规模部署挑战
IPv6部署标准尚未完全落地。国家信息中心于2021年发布了《IPv6演进路线图和实施技术指南-政务外网》《政务外网IPv6演进技术白皮书(2021)》,明确了政务外网演进的总体目标、技术路线、实施技术指南,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各地方的IPv6改造,影响了各地方的技术路线选择。但仍有些地方反馈,需要有具体的IPv6部署标准文件和政策文件(含强制的时间要求)。国家信息中心启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IPv6部署要求》标准立项等工作,当前正处于批准阶段,预计2025年底正式发布。
IPv6监测与考核机制不够健全。国家信息中心于2021年发布了《IPv6演进路线图和实施技术指南-政务外网》,文件中明确了IPv6统计监测指标框架(含IPv6监测的维度和指标)。但是,据统计,有部分政务外网运行管理单位尚未部署IPv6发展监测平台,尚未建立指标体系,无法量化评估改造进度和效果;部分地区虽建设了IPv6监测平台,但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不足,难以支撑决策。另外,当前对于IPv6的改造程度、改造粒度没有健全的考核机制,可能阻碍了部分地方的IPv6规模部署。
IPv6建设资金与资源投入压力大。以省级维度为例,单省政务外网IPv6改造平均需投入上亿元,包括设备采购、人员培训及系统迁移成本等。部分财政能力较弱的地方需要优先保障民生项目,导致IPv6改造进度滞后。
政务外网IPv6规模部署建议与对策
加大推广“IPv6+”技术在政务外网的应用。持续加强“IPv6+”技术在政务外网的使用场景和应用价值相关培训,加深各地方对IPv6价值的认可升温。加大行业内部推送和宣传各地方相关案例的频次,以点带面,连点成线,由线成片,带动全国各地方进行IPv6规模部署。
下发IPv6相关政策要求与IPv6部署标准规范。制定行业内强制政策,明确时间要求;对于新增的应用,必须支持IPv6原生访问,否则从管理维度限制不予以上云;同时配套下发行业内IPv6部署标准,指导政务外网运行管理单位进行IPv6规模部署。政务外网的物联网系统如能源、环境、城市等各方面的IPv6部署也需要给出技术、管理和进度要求。
健全IPv6发展监测指标体系与相应考核机制。目前,IPv6统计监测指标框架已经下发,需要出台政策要求各省(区、市)建设IPv6发展监测平台监测全省(区、市)IPv6部署情况,并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IPv6监测平台对接。同时建立IPv6考核与晾晒机制,以考促改、以考促建、以考促优。
配备IPv6改造专项保障资金。中央、省、市、县政务外网主管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落实政策和标准要求,增加IPv6改造投资,进行全网IPv6改造。同时中央、省、市可建立协同机制,考虑设立专项建设运维资金(如“IPv6改造专项债”),并对提前完成改造的地区给予财政奖励。
电子政务外网IPv6发展趋势
演进目标与原则
政务外网IPv6演进整体遵循“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安全稳妥”的原则,以用户和应用需求为驱动,瞄准IPv6单栈目标,基础设施先行,终端和应用逐步改造。到2025年末,全面建成IPv6体系,完成政务云和部门政务外网IPv6改造,新应用和新终端规模部署IPv6单栈,深化IPv6+的融合创新。到2030年末,全面完成IPv6单栈演进,停止IPv4服务。
政务外网IPv6演进技术路线
各级政务外网IPv6演进服务与政务应用的IPv6部署和用户访问,涉及政务云(数据中心)、政务外网骨干网络、部门政务外网三方面,需三者协同发展。具体来说,演进技术路线如下:
政务应用全面上云,数据中心利用IPv6资源池支撑IPv6单栈应用部署。数据中心IPv6改造采用新建IPv6资源池承载IPv6应用。现有IPv4应用在过渡期内若需提供IPv6访问,通过地址转换技术实现,同时监测访问该应用的IPv4、IPv6用户数占比,当IPv6用户数占比超50%时,对该应用做IPv6改造并在IPv6资源池内部署,原有IPv4应用逐渐退网。
骨干网络先行改造,基于SRv6统一承载IPv4和IPv6流量。骨干网络是连接政务云和终端的管道,各级骨干网络优先进行IPv6改造。骨干网络采用SRv6技术进行IPv6改造,IPv4和IPv6数据统一经过SRv6隧道运载,不再使用IPv4地址,实现骨干网络IPv6改造一步到位。
部门局域网根据IPv6应用访问诉求适时部署双栈,逐渐过渡到IPv6单栈。部门局域网优先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开启IPv6,具备条件的部门可新建IPv6单栈网络,专门用于访问IPv6应用。现有局域网继续提供IPv4应用访问,随IPv4应用消亡而逐渐退网。不支持IPv6的终端,按需进行升级和替换。局域网内可通过网络切片等技术对业务数据进行隔离。
政务外网IPv6演进发展趋势
基于IPv6构建集约化、高品质、智安全、“联数联算一体”的下一代电子政务外网。
利用IPv6内生能力,简化网络协议,适用复杂的网络架构。服务“一网通办”、治理“一网统管”、政务域“联数联算一体”承载以及“最多跑一次”“接诉即办”等业务创新对政务网络带来极大挑战:网络规模越来越大、设备数量越来越多、接入方式越来越灵活、网络架构越来越复杂。IPv6丰富的可扩展性,将隧道、安全、检测等IPv4时代依赖于多种协议的“外挂”能力,变成依托于IPv6自身的“内生”能力,大大减少网络协议数量,简化网络复杂度,适应更丰富的政府网络架构。
依托IPv6优势,重视人才培养,服务化运营政务网络。IPv6在网络中的应用,让网络不再局限于数据互联互通,更可识别应用、感知性能、保障质量,提供更精准的服务。政务业务上下协同、跨域互通的诉求与政务外网分级建设、分域管理的现状“相背而行”,因此,在数字政府建设中更应充分依托IPv6优势,服务化运营政务外网,提供差异化网络服务,匹配政务业务发展要求。同时,重视技术人员的IPv6知识储备和人才培训,适应政务外网的服务化运营模式。
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加强IPv6下一代网络安全防御能力。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数字政府安全。当前,IPv6在身份溯源、防扫描攻击等场景中已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未来,随着持续创新和成熟演进,IPv6在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方面将发挥更多价值,持续提升政务网络防御能力。同时,我国在IPv6领域的“弯道超车”,为我国争取到网络空间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方面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政务业务驱动IPv6技术创新,充分激发政务网络自身潜能。紧紧跟随数字政府时代步伐,匹配政务业务发展趋势,助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除传统政务数据业务、视频业务外,拓展政务数据要素流通以及政务算力调度等政务域“联算”“联数”业务,打造智能、集约、融合、安全的政务网络基础设施,加速释放政务服务、政府治理和政府数据资源价值,推动数字经济、数字政府高质量发展。IPv6下一代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融合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政府业务融合,形成系统性平台支撑体系,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电子证照、身份认证、公共支付等共性服务能力支撑,为数字经济建设提供算力调度、算法共享、数据要素高效流通等能力,降低各部门业务创新难度,提升数字政府和数字经济发展效能,充分发挥政务网络和数据资产价值。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5年7月刊
作者:金梦然(国家信息中心)
责编: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