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瞭望    发布时间:2011-06-11

科技奖励“蛋糕”

  “病根”

  但是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志新看来,即使程序再严格,也难以保证评奖的效果:“这就像给你一个错误的命题,永远得不到正确的答案。”

  王志新认为,现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现在搞的是市场经济,应该靠市场和竞争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而不是靠政府奖励。

  在朱大保看来,科技不是不需要激励,而是不需要政府激励。中国现在没有肯定科学家的办法,所以只好用不是办法的办法,但这明显是吃力、花钱还不讨好的事,“国家关于奖励的条例,隔几年就修订一次,有没有考虑过,它从根儿上就不对?”

  “从这里边也看到,我们各种资源过于国家化,评价体制从上到下打上了国家的烙印,强制执行,得到组织部门认可,这个推行起来无孔不入。”尹卓举例说,比如说报科技进步奖,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在科技部门立项的单子里,都必须是批准的项目。再重大的项目,再好的项目,没有进入立项的体系,也不能报科技进步奖。

  “这种资源的集中,完全在国家,而发明创造是要自由思考、思索的,因为科技的东西不是由人为的立项能够圈得住的,往往科学的发明,都是在瞬间的,人的智力与环境、经历的结合和感悟,这要求有创造性的、想象的空间,而目前这种立项体系,就把它完全圈在你所划定的范围内,还必须是指定的科研项目,科技部和财政部都得审,他们认为符合他们的要求才能立上项。(这样的)科研行为就是短期行为,投了资立马就要求回报。”

  “创造性思维进不了指南和范围,就是另类。”尹卓说,“这就是扼杀创新。项目一般都是一两年必须完成任务,完不成有惩罚措施。一方面允许失败,一方面体制上没有给失败留出路。基本的导向就是功利。像陈景润这样研究1+1的人,你以后可能很难见到了,因为他可能用很多年的时间才出一两篇论文。”

  在尹卓看来,现在科技投入越来越多,但很多钱都没有用到地方。“专利也是一大害”,他说,“因为很多专利都是没有效益的。现在科技部分配项目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你给我出5个专利。你怎么知道一定能出专利呢?还没给钱就下这样的死指标,如果不搞垃圾专利,他有什么出路啊?你可以不搞,但下次就没项目了。因为这些人要靠这个搞政绩——这个项目我们给对了,科研能力如何如何强了。这和官员的政绩观是成一个体系下来的。”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