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奖励“蛋糕”
但是,在申报一个省级科技奖励的时候,高毅明显感觉到了不公平:“当时我们的这个项目明显比另外一个项目水平高,评下来我们的名次却反而低。后来,名次比我们高的那个项目组的人向我们透露,这是因为我们没有事先进行‘公关’。”
尹卓是多届全军科技奖评审专家,现在他却坚持“既不评奖,也不报奖”。他说:“要报奖,要到人家那儿,一个一个汇报,再给人家送信封,我这么大年纪了,我没那个脸。”
为了能够评上奖,有的参评者不惜使出浑身解数。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文采曾向媒体透露,在申报科技奖项时,“打包”申报的不在少数。譬如刚刚被撤销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李连生,就曾经把2005年申报过的项目和别的成果一起打包申报了2007年的科技进步奖。
本刊记者了解到,热衷报奖的情况因单位而异。一位不愿具名的做基础研究的教授说,在他们的研究所里,大家并不热衷于报科技奖励,因为科技奖励并不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挂钩,他们的职称评定也有一些标准,比如:工作年限、发表论文的数量和等级、答辩委员会的意见,等等。他告诉本刊记者,据他了解,一般来讲,做基础研究的院所所受影响相对较小,偏应用和工程的研究机构和部队的研究机构更加重视科技奖励。
这位教授曾经参与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向军队的研究人员了解过他们对科技奖励的看法,得知军队的许多待遇都与奖励挂钩,所以大家的重视程度要强很多。
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科技委前副主任、现任顾问朱大保告诉本刊记者,很多人在参与项目研究的时候就在考虑报奖的因素,因为项目获奖前景如何,是可以大致“预测”的,一般来讲,由学科带头人牵头的、经费多的,获奖的几率就比较高。
“我参加科研的时候,就有人是这么想的。这已经成为一个风气了。”他说。
“癌变”
尹卓说他感到痛心的是,“科技奖励过于量化和物化,整个科技进步奖的评价体系,从上到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链,形成了‘癌变’。如果再不处理,我们下一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一定会被这个东西给扼杀,影响非常之深远。”
他说,这条利益链的逻辑是:刚刚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人,他如果不搞“跑部钱进”,就拿不到项目,不拿项目就报不了奖,报不了奖就不可能积累自己晋升的资本;另外,如果不找钱,就没钱去投稿、去搞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简写,译成“科学引文索引”)论文,今后也不可能晋升。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