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奖励“蛋糕”
于是,报奖和出SCI论文,就倒逼科研人员想尽办法去跑项目。这些项目又集中掌握在行政机关的人员手中。“审批权就成了一个利益交换机制,你要拿项目,要有反馈(即回扣),有的项目比如要有1/4、1/3返还给人家,因为人家给你批了这个项目啊,这已经成为一个‘潜规则’。”尹卓补充说,“我遇到太多这样的事情:拿了七七八八的发票,连买衣服的发票都拿来了(让你报销)。你如果不这么做,那下次就拿不到项目。”
冯培恩告诉本刊记者:“评审专家也难以回绝申请人的‘招呼’,因为下一次发生角色颠倒或转换的概率不小,还是善善相报为上。”
尹卓认为,异化最严重的是科技进步奖:“一般来说,所有项目都要经过行政部门批准,科学家的评论是个参考,立不上项就评不上奖,假如有100个项目,有十几个能进入评奖序列,谁说了算?不是科学家,而是行政部门。评奖的鉴定会是立项的职能部门的人来主持,在会上对成果鉴定的时候,你的评语,比如世界领先、国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这些评价语言都要他认可。有的单位成果办就那么几个人,互相之间,你管几个奖,我管几个奖,搞利益交换。”
他说,最可怕的后果是:“年轻人学坏比年长的人还快,这样他以后当了教授,他带出的学生也是这样,这就是‘癌变’。”
从2008年开始,尹卓每年都跟随全国政协的调研组去基层调研。2008年是调研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情况,当时调查组发现一个重大问题:产学研之所以形不成一个体系,就是因为产学研不在同一个评价机制内,产学研努力的方向不一致。
尹卓说:“比如,科研院所的成绩是要拿科技进步奖、拿论文来衡量,不是拿产品的产业化、商品化和经济价值来衡量;大学里面讲的是副教授、教授等职务上的晋升,比如,为学校争取的经费多了,是副教授晋升教授的重要砝码,另外还看SCI数量等,都是些量化的东西;只有企业,它是想做成产品,它想变成市场化的东西。但是因为大家同床异梦,科研院所、大学、企业大家很难想到一块儿去。产学研始终是三张皮,大家不可能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其实,对应用研究来说,成功还是失败,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市场。”
程序
多位受访者向《瞭望》新闻周刊表示,现行的评奖体系存在人为操纵的空间。
已晋升为教授的高毅,近几年也做过几次省级科技奖励的评委,极个别评奖的公正性让他不敢恭维。
评奖一般都因学科的不同而分成许多评审组,每个评审组都有组长,高毅向本刊记者透露:“有的评奖,是以组为单位出评奖意见的,这个时候一些评委的发言就往往有一定的引导性,就会直接给参评项目以评价,最后的结果就会使一些较好项目难以在同一标准上遴选了。”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