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评论 > 教育时评
人才沙漠:学历文凭与学术职称
2003-01-03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 教授 刘 尧

字体大小:

  人才只有适应社会,才能改造社会。所以人才应努力寻求自己为社会贡献最大的途径,争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改造社会,造福人类,人才应该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为己任,决不能屈服于权势和私利,更不能把才能当作私有财产向人民讨价还价,要把报效祖国、建我中华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深入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成才。改革开放前中国的高校中有多少教授?研究所中有多少正高职的研究员?现在随便在一个大学中数一下,教授的数量都可以和国际上一流大学的数量相比。但是成果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就拿现在最流行的指标SCI收录的论文数来说吧,中国发表数量最多的是南京大学,每年达到五百多篇,而同在亚洲非英语国家的日本东京大学每年达到四万多篇,差距之大难以想象。中国一流大学的教授太容易当了,只要在某个岗位上混够年限,在任职年限内发表过几篇论文,政治上不犯什么错误,教授的职称稳拿。一流大学如此,其它的机构就更不用说了。(《学术腐败将毁灭科教兴国的梦想》www.edu.cn,2001.6.25)。职称评审制度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专利。在中国大学里,职称的高低更标志着一个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准,同时也与该教师的住房、待遇等密切相关,比如某著名大学就有明确的政策出台,讲师的住房二室一厅,副教授的住房是三室一厅,教授的住房则是四室一厅,博导的住房是四室二厅(www.edu.cn,2001.9.20)。学术是一个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它代表着一定时期科学文化的进步。学术文化又是整个文化的精髓,它构成了道德良心的底蕴。正因为如此,人们一提起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刘勰、李时珍、朱熹、黄宗羲以及国外的牛顿、爱迪生、达尔文、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学术大师,无不由衷地敬佩他们在学术殿堂攀登的一个个制高点,探索的一个个未知领域,点燃的一支支圣火。

  封建社会,有的人会向国家输钱捐官,但进士一类学衔却是不容任何人染指,更不可能通过权势与金钱得到状元一类的荣誉。然而,当今学术神圣正面临危机。拼凑“论著”,托关系发“文章”,评职称、评奖中的“说情风”、“感情票”、“关系票”屡见不鲜。在许多高校与科研院所,有些毫无学术造诣的官员,凭借现有官本位笼罩下的学术体制,可以堂而皇之地弄上教授、研究员之类的学术头衔。一些人甚至剽窃别人研究成果,在别人的论著、课题上挂名,找他人代笔写文章。如此产生出来的一大批“高职”和“学术名流”,犹如《西游记》中的假猴王和《水浒》中的假李逵,一动真刀真枪,就会露出马脚和破绽。还有在一些单位通行的凭资历和工作年限评的“福利职称”,有其名而无其实。20世纪50-60年代,人们对学术名人(当然是名符其实)肃然起敬,视为学习的楷模,当今的人们看到科研院所、高校、医院的一大堆拥有高级学术头衔的人,不以为然,并非他们中没有真才实学、造诣高深的人,实在是鱼目混珠所造成的恶果。如果学术文化被金钱与权势冲击得衰弱不堪,则社会心理与道德良知受到的伤害将令人不敢想象。封建社会对于科举中的作弊,惩罚之重是有史可查的,因为封建统治者认识到人才的选择与培养是立国之本。而在我们目前的社会,对于学术腐败还处于司空见惯、麻木不仁的状态,防范与处罚措施还未跟上(《第三只眼睛看教育,学术遭遇腐败》www.edu.cn,2001.6.25)。若任其发展下去,中国人才资源沙漠化是指日可待的。

  中国隋朝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在这种科举文化体制下,考试是按照帝王的人才标准进行的,规定考试范围为四书五经,考试形式为八股文,与此相适应的还有一套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而应试者只能奉为天经,唯命是从,按照科举考试的课程去死记硬背,考试及格则可获得“文凭”,实现学而优则仕的理想。由此导致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知识、发展能力、提高修养,而是改变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受教育就是对人的一种文凭“包装”。西方社会由于深受学历主义、文凭至上之害,现已由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和素质社会转化。在当今中国社会,文凭至上盛行,导致学生为文凭而学,教师为文凭而教,凡考试要求的则学则教,否则就弃之不学不教,表现在教学上是死记硬背和满堂灌。早在1985年万里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我国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封闭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教育内容是固定的、僵化的,教育的任务就是灌输这些内容,不能稍加发挥,不能问个为什么,更不能怀疑,考试按固定的内容和格式照答就行,把学生引导到高分数上去。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唯书、唯上,必然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见《人民日报》1985.5.17)。直到今天,中国从中央到学校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为消除“学而优则仕”的遗害仍然进行着不懈的努力。21世纪,中国要实现由学历社会向能力和素质社会的转变,防治人才资源沙漠化,就必须彻底转变“文凭至上”的人才观和为文凭而求学的学习观。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从人口规模优势迈向人才优势卡在哪?
· 评说大学排行榜
· 上海交通大学选才大赛 海归学者纷纷“落马”
· 莫让“英雄”吞噬了“公正”
· 许智宏谈人才培养:应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
· 长安大学郝培文获"交通青年科技英才"称号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