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加入WTO、申奥成功和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中国的顺利举办,预示着中国20余年的改革开放将由局部(经济)和浅层向全面与纵深发展,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重点也将由资金和技术转向智慧与人才。这一世纪转向的成功与否?决定着中华民族在21世纪能否腾飞!这是因为,依赖资金和技术大力开发的自然资源不再构成21世纪的经济增长要素。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曾经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取决于两大因素:天然的自然资源与生产要素的占有水平。然而经济的发展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创新和优胜劣汰的过程。全球范围的竞争焦点已经从自然资源转向人才资源;资本要素的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智慧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这些转变都告诉我们,人才资源作为知识经济得以支撑的基本要素,构成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因此,全球范围的竞争已经悄无声息地从自然资源转向人才资源。对于中国来说,加入WTO以后能否在新的全球分工中争取主动,其关键要素取决于人才资源的基本素质和结构,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所在。然而,何谓人才,怎样培养人才、选用人才和促进人才的持续发展?是需要转变观念、创新机制的,这方面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虽然创新多多然也误区重重。
《深圳商报》2002年1月14日载文《讲学历讲职称的今天,谁是人才》指出:在现在的人才政策中,“学历、职称、职务、资格”之类字眼,构成了时下“人才观”的最显明的基本特征。在此“人才观”的误导下,出现了盲目追求学历文凭的怪现象――学子混学历文凭、官员捞学历文凭、商人买学历文凭、大逆不道者买卖假学历文凭证书……学术职称的获得也是一样不择手段。因为,学术职称=工资级别+福利待遇+住房条件+退休医疗费+……以上这种以学历、学位、职称论高低的思维方式和人才观,在市场经济中实际上没有多少意义。在市场经济中用不着伯乐来“相马”,一般用市场机制的“赛马”形式,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因为“赛马”是公开的竞争,在公正的规则下,哪匹马跑得快,大家一目了然。
人才=学历文凭吗?人才=学术职称吗?人才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人才吗?人才是伯乐相出来扶起来的还是“赛”出来的?人才只有一种标准:学历文凭与学术职称吗?这些问题困扰着人才培养、使用部门和每个新世纪的中国人。如果新世纪的中国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必然会加速人才资源沙漠化。
笔者曾在《人才·人才使用·人才浪费》一文中提出,“凡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某方面有一定科学知识或技术,并能运用它为人类造福的人都是人才”(《甘肃社讯》1991.1)。人才不一定具有学历、学位、职称、资格等,而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一定学历、学位、职称、资格的人一般说是人才。人才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成千上万的人才,则社会不会进展到今天的水平。何时何地有了人才,社会就兴旺发达,没有人才社会则停滞不前。然而,人才不是自由“出生”的,人才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成长的。如果我们的人才制度不利于人才的“出生”,埋没人才,不去创造成才的环境,不培养人才,就会造成人才资源沙漠化。从我国历史上看,唐代的兴盛是因为人才辈出。从现代全球看,一个国家的强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优势。所以,国家要振兴,必须要改革人才制度,创造人才辈出的社会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董克用教授认为,“只有那些拥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能实现创新成果价值的人,才是21世纪的人才”(《深圳商报》2002年1月14日)。创新是21世纪人才标准的核心,墨守成规的人将会被21世纪淘汰。可以说,21世纪人们不会再把那些“一旦拥有,享用终身”的学历文凭与学术职称当作主要的人才标准,而是把人才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只讲学历文凭与学术职称等,只能造成人才的平庸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失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