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全国两会特别报道:聚焦两会 启航教育中国梦
全国政协委员马敏:
德育要贴近学生有针对性
重建中国社会信任,教育责无旁贷。大学无论历史长短、规模大小,都要向学生传递一种文化传统,弘扬一种民族理想、民族精神。在重塑国民精神上,高校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而开展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一定要贴近学生、贴近校园、贴近实际,要有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中有不少困惑,比如,学校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学生要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但学生走出校园往往很快就被世风所同化。大学既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家园,又是引领社会风气的灯塔,因此,一定要告诉学生,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是怎么来的,要往哪儿去,我们的知识系统是如何形成的,要教给学生创造或创新的本领,让他们知道该如何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
尽管社会风气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校园无法改变,但大学要守土有责,摈弃言之无物的空洞说教,重新唤醒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加大道德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
全国人大代表李慎明:
让学生吃到具体的“苹果”
这些年,市场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调动了人的积极性,在一定时段内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但也激起了人的私欲。社会大环境下,大家都接受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不是利他的,是利己的,这确实误导了一些人。如果这个道理成立,陌生人之间怎能信任?
我们所说的“德”,不仅是诚信、公平、正义这些看似抽象的“德”,更是一种普世性的东西,是从各种“德”中共同抽象出的概念。就像水果一样,苹果、香蕉,只能吃具体的,抽象的水果概念能吃到嘴里吗?所谓的公平正义、所谓的诚信,都是像水果一样抽象的概念,享受不了。所以,“德”应该是具体可感的。
学校的德育一定要落到实处,尽量多结合案例,从学生身边的事情中去讲“德”,去教育学生如何辨别是非曲直。
比如,我在北大讲世界经济形势、国际经济形势时,学生们问的都是他们最关心的工作、房子等身边的现实问题,讲这些问题就讲到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们都愿意听。(本报记者 柯进 高靓 张婷 柴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