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全国两会特别报道:聚焦两会 启航教育中国梦
人事、就业制度须配合教育改革
《21世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这是对十八大报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再次强调,你觉得下一步的教育改革还有哪些需要做的?
庞丽娟:我非常赞同政府工作报告和教育部提出的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轮对教育的重视、教育投入的增加,进一步从两个方面深化改革,一个是教育结构的调整,一个是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我想强调的是,今天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更多的问题和困难并不是教育内部的体制机制改革,而应该是深化、推进教育与外部的系统性协同性改革,特别是国家人事制度,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定要与教育改革协同,支持和推进教育改革。
首先是国家的人事制度。我们现在无论是高校还是中小学,在用人上并没有太多的自主权。在考核评价制度上,很多情况下是唯学术论文,唯教学,对国家宏观政策、决策的咨询和智力支持、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都没有进入考核评价体系,难以起到引导、鼓励和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积极为国家宏观决策和经济社会服务的导向作用。所以我觉得当前的考核评价制度、指标维度得改,现在很多大学已经在改革探索了,但是作用范围有限,应支持各大学的改革探索。
其次,现在的劳动就业制度滞后了,亟需突破,否则难以支持教育改革。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职业教育,教育改革也需要职业教育,但现在的中职、高职毕业生不能考公务员、不能考研、不能提职称,就这三条就足以让家长不选择职业教育。我一直认为,职业教育如果搞不起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很难,或者说不可能成功。
体制机制改革上,我觉得教育部一个部门做不了,需要国务院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协作,多部门协同。要充分发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领导办的高位统筹协调作用,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中编办等等各部门协同,与教育部一同共商新阶段教育改革发展大计。
《21世纪》:你前面提到结构的调整,可以从哪些方面突破?
庞丽娟:这一轮的结构调整,应该包括区域的和教育不同领域的结构调整,比如促进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我觉得中央财政一个非常大的功能就是促进区域公平,可以切出一部分经费来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且也利用这一轮投入增加使中西部每个省份能至少有一所比较好的高等师范学校,来培养好的师资,这是一个结构调整。
其次还有教师队伍建设。前十几年,发展教育更多的精力财力放在教育的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当前应该更加重视规模和质量的协调,应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这个软件、短腿的建设问题。应抓紧研究出台教师待遇提高的制度设计,建立教师培训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保障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制度化政策举措。如果教师待遇保障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个专业素养质量提高了,那么家长可选择的空间就大了,区域教育不均衡问题也就能缓解了。
所以我建议政府工作报告应该加一句:“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