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唐景莉;郑骊君  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09-05-11

教育部向地震重灾县派驻干部援助灾区纪实

  灾区3个月,人事司吴德刚司长、许涛副司长等多次代表部里赴灾区看望慰问22位干部,为他们排忧解难,加油鼓劲,并把部党组的关心和各司局同志的问候带到他们身边。

  “余震情况怎么样?”“还有什么需要?”人事司干部处的关切总是那么及时,那么令人感动。

  “更让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是灾区的老师和教育系统干部,他们临危不惧、舍己为人、不屈不挠的崇高品质永远感动和激励着我们。他们才是教育系统抗震救灾的真正英雄!”这是他们共同的感受。

  当他们怀着对灾区深深的眷恋,载誉归来时,在机场的鲜花和掌声中,他们体会到了奉献的价值所在。让他们更受鼓舞的是周济部长亲自为他们庆功:“大家不负教育部党组和同志们的重托,投入到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体现出我们这支队伍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他们更深刻地意识到了奋斗的意义。

  情系灾区人民,他们赢得尊重——“我们在那里付出了,所以我们时刻惦记着灾区。”

  在成都机场托运行李时大家发现,大多数同志的行李比来时少了许多,有的甚至没有了行李。因为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对灾区有用的药品、防潮垫、收音机、手电筒、蚊帐、风雨衣等必需品留给了灾区的父老兄弟。

  他们留下的是希望为灾区奉献一切的真情,收获的依然是对灾区的牵挂和难以割舍的真情!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同志的这句话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强烈地撞击着22位干部的心灵。

  “得到往往容易忘记,而付出会使人记忆深刻。我们在那里付出了,所以我们时刻惦记着。”许多同志有感而发。

  “回来后,我们每个人对灾区都是魂牵梦绕,始终牵挂着灾区”,马建斌动情地说。他至今都把灾区的所有电话号码保留着。

  作为在危难时期派驻灾区协助工作的干部,尽管他们已圆满完成了部党组交给的任务,尽管他们已经离开了灾区,尽管他们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很繁忙,但他们

  没有一刻忘记灾区的孩子!

  没有一刻忘记灾区的教师!

  没有一刻忘记灾区的一草一木!

  半年过去,他们依旧心系灾区,时刻关注着灾区的恢复重建和复学复课工作,在业余时间继续默默地为灾区倾注他们的心力。

  只不过,现在他们不是孤军奋战,他们22个人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将各自在灾区工作期间的思考和研究成果继续深化,探讨如何系统地开展一些基础性、实用性的研究,把在灾区的感性认识理性化,为全国教育系统今后预防地震和抗震救灾工作作出积极的贡献。

  灾区3个月,转瞬即逝。

  100个日日夜夜,造就了一段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谱写了一曲坚韧不拔的雄壮凯歌!

  他们留下的,是帮助灾区教育重建结下的累累硕果;收获的,是灾区人民沉甸甸的赞誉!

  当结束任务回京时,四川省教育厅为大家送行,表达四川省教育系统的感谢之情;许多县市给教育部发来感谢信,寄来锦旗;许多同志被评为当地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在茂县,当宋磊临行前,羌乡父老架起篝火,打开咂酒,含着热泪,献上羌红,用羌族最高的礼节来欢送他。

  在理县,马建通临走时,学生们用稚嫩、纯真的嗓音唱起了他们刚刚学会的《感恩歌》,老师们不由分说,将花椒、蜂蜜、苹果等当地特产塞在他手中,一声声“早日回来”让他内心激荡,热泪盈眶。

  在陇南,教育局局长李六儿为高学贵、陈珂琦赋诗送行:“特大地震人心慌,临危受命气铿锵。三月奔驰三万里,诸君赤诚永不忘。”

  在松潘,在《送战友》的歌声中,县委、县政府、教育局同志为欢送王振亚接力吟咏:“五月十二灾难降,山河破碎人心惶。望眼欲穿亲人到,披星戴月相助忙。如今暗涌桂花香,思绪渐浓随风狂。藏羌回汉志更坚,心手相连永不忘。”

  ……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危难时刻,尽现男儿豪情!

  22位干部,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22位勇士,用他们的青春与热血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奉献者之歌!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