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向地震重灾县派驻干部援助灾区纪实
“当8月17日深夜抵达成县后,才发现情况比预想的还要糟糕,已经临近开学,全县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还没有为开学作任何准备,一些学校杂草丛生,更不用说为搭建板房作什么准备了。”高学贵回忆道。
在他们和地方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成县所有中小学紧急行动,所有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全部投入搭建板房所需要的“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平整校园)工作。他们也一起加入到板房搭建的工作中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15天,陇南市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中小学秋季开学的任务,实现了让学生在安全舒适的教室中开学的目标。
复学复课是与时间赛跑,而排查危房简直是向死神挑战。
地震后根据房屋损毁程度将危房分为A、B、C、D四级,相应地在恢复重建中对四级危房采取不同处理办法。上级要求对危房进行逐一排查,强调“县不漏校,校不漏房”,确保秋季学生在安全教室里按时开学。无疑,确定危房等级至关重要。
强震已将危房震裂、震酥,裂缝从手指宽到手掌宽,或平行或交叉,或裂在墙外或裂在墙内。
他们冒着余震,与当地教育部门干部一道勘察危房,余震的颤动伴随着房屋吱吱咯咯的错动声,至今谈起这些他们还心有余悸。
为了核准D级危房面积,直属司胡志钢与汉中教育局的同志一道先后5次来到勉县第三中学,对照标准反复核对、计算,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将该中学D级危房的准确面积报到了省教育厅。
当9月初胡志钢第6次来到勉县三中时,校园已是书声朗朗了。得知他不久即将离开汉中返回教育部,张林山校长一直将他送出校门外。
他们珍惜在灾区的分分秒秒,尽其所能,想方设法为灾区的孩子们多办实事,在废墟上构建孩子们未来美好的校园——
社会科学司马建通为了把灾区学校建成中西部教育发展的典范,专程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到灾区理县进行实地考察,对理县教育现状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理县教育“教育理念、价值取向、质量要求”三大挑战和“办学理念、合理生源、学习行为、教师队伍”四大问题,帮助理县分析教育教学的症结。
“彭州的教育一定要走出去。”人事司马贵生在驻韩国大使馆工作过,在积极联系SK、LG、三星等韩国企业为灾区捐建学校的同时,还请驻澳大利亚、韩国、悉尼、多伦多、旧金山等使领馆为彭州的学校牵线搭桥,建立国际间的校际友好学校。在使领馆的帮助下,彭州职业中学与澳大利亚华人协会建立了对口资助关系。
在蒋涛的建议下,中国教育电视台为四川18个重灾县免费安装了《空中课堂》接收装置,《福彩助学榜》栏目为500名灾区孩子捐资助学。他还联系深圳神曲科技有限公司,为山区孩子们捐赠一批便携式移动卡拉OK设备,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
为增强震后学生的体质,高军发挥自身工作资源优势,为安县的31所小学、25所中学按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基本条件试行标准》配备了农村中小学校体育器材。
国际司宋磊为身边关心灾区的亲戚朋友牵线搭桥,为茂县100余名贫困中小学生找到了“一帮一”结对帮扶的家庭。
3个月里,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