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向地震重灾县派驻干部援助灾区纪实
办公厅曾阳,家乡在四川绵竹,童年就是在东汽厂的院子里度过的。那天领导找到他说:“此去艰险,困难重重,你有什么要求?”他坚定地表示:“我所能想到的所有困难,都不足以阻止我去灾区!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把我派到绵竹,那里是我的家乡。”
机关服务局陈汶特的母亲已经90多岁了。临行前,他到母亲的房间,看了一眼熟睡中的老母亲,悄悄对妻子说:“妈妈就交给你了!”
6月11日,这22位干部肩负着教育部党组赋予的神圣使命和教育战线全体同志的重托,满怀着对灾区人民的炽热深情,勇敢地踏上了征程,奔赴抗震救灾前线。
灾区复学复课,他们千方百计——“尽一切努力多做事,做实事,做好事。”
在灾区的日子,每天都是忙碌的。
抵达灾区后,他们不顾旅途劳累,不顾对高原气候的不适应,迅速投入到紧张的灾后重建工作中。
“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时刻牢记自己的工作责任,投身抗震救灾第一线,融入灾区教育系统抗震救灾队伍中,努力做到帮忙不添乱、帮忙不越位、帮忙帮到位。”
他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灾区百废待兴,工作千头万绪,从哪里入手呢?
虽说地震过去一个月了,可是许多重灾区复学复课仍然没有着落。他们心急如焚。
没有比孩子们的朗朗书声更能使人心神安定了。复课复学刻不容缓!
震中汶川县灾情最重,许多学校已经不复存在,到处是瓦砾和废墟,甚至连搭建帐篷的坝子(平地)都找不出来,只能异地安置复课复学。政法司王家勤主动提出协助县教育局联系转移安置工作。
为了使学生尽快安全地转移出去,他和当地同志历时一个多月,冒着高温酷暑,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曲折,先后20多次奔赴成都市的6个区县,10多次往返四川省内的10多个市县的政府和教育部门,和广东、山西的几家企业集团进行了几十次的对接联系。
每落实一所学校,王家勤内心就有说不出的高兴!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为此付出了多少。
汶川县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成建制地将1.3万余名中小学生异地过渡安置的任务,创造了地震以来灾区成建制异地过渡安置的历史性壮举!这对于王家勤来说,是一件值得永远铭记的事情。
北川羌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是北川县唯一具备各类培训资质的培训基地,地震将整个学校顷刻之间毁灭,学校各类教学用房、教育教学设施无一可用,学生复课要求强烈。
财务司杨宇得知后心如火燎,立即通过财务司直接和对口支援北川的山东省教育厅取得联系,后经多方协调,到7月13日,北川职中共组织406名学生到山东复课学习。
山东德州市摩托车专修学院同意接收北川职中111名学生。学生终于有着落了,家长放心了。可是按照转移工作程序要求,家长必须与学校签订合同书,很多家长又犯难了。到绵阳必须翻山越岭,最远得走5天以上,且沿途随时可能发生滚石、滑坡和泥石流。
不签字不符合程序,签字就得让这100多名学生至少等5天,而且家长赶来途中将会遭遇危险。怎么办?
杨宇与学校负责同志一起紧急商议,在得到四川省教育厅认可后,当即决定给每一位自愿到山东德州的学生的家长或监护人打电话,当着学生的面,将实际情况说明后由学生代家长签字认可,保证了转移工作如期进行。
确保灾区中小学秋季按时开学,不仅关系到学生和学校的切身利益,而且事关民心的稳定。
时间没有因为太多的困难而放慢脚步。已经到了8月12日了,甘肃省陇南市只有为高考准备的4万平方米板房,距离要确保秋季开学所需要的44万平方米还相差40万平方米,即使按照最低的标准要求,也还差32万平方米的活动板房。
此时,距9月1日开学仅剩18天!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