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向地震重灾县派驻干部援助灾区纪实
面对艰难险阻,他们毅然前行——“在灾区这个大课堂上,我们经受了生死的考验和艰苦的磨炼。”
余震不断。
当站在断壁残垣之上时,他们也更加意识到,这3个月是一场攻坚战。
“千万不能牺牲在厕所里,给教育部丢人。”这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像李平一样工作在灾区一线干部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青川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很长一段时间,李平都在临时搭建在菜地上的帐篷里工作和生活,经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腿泥,蚊虫叮咬,苍蝇侵扰,毒蛇相伴。后期搬到板房中条件虽有所改善,但上厕所仍然要到一栋已经震毁半边的楼房里去。每次上厕所他都要提醒自己,能不去尽量不去,去就快速解决问题,“如果牺牲,一定要死得其所”。
很难想象,灾区3个月,时时刻刻都要忍受着各种各样的煎熬,无法洗澡只是其中一项。但他们并没有向恶劣的环境屈服,相反,他们以自己的乐观、积极打赢了援建灾区的第一仗。
由于受灾,生活物资十分匮乏,绝大多数同志到灾区不久,就因工作紧张、繁重,饮食不调,造成体重锐减。但灾区学生的生活状况时刻牵挂着22位派驻干部。
马建通在理县下乡实地考察时,发现多数寄宿学校的学生一周只能吃到一两顿荤菜,平时多是白菜炒辣椒、西葫芦炒辣椒等素菜。“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这样营养怎么够!”他马上捐出1000元钱,买来猪肉,请全校学生吃上了灾后第一顿红烧肉。第二天,理县县委、县政府得知此事后,当即作出决定,进一步提高寄宿学生的伙食标准,并于当天组织车辆,将社会各界捐赠的火腿肠、花生奶等送到孩子们手中。灾区的老百姓也纷纷将家里的腊肉、腊肠无偿送到学校,为孩子们增加营养。
“活着就是幸福、为灾区孩子吃苦就是快乐”,是他们的口头禅。
“虽然没有被罩、床单和枕头,但被子和褥子是新的,单人单间。”当得知12平方米的帐篷是都江堰市专门为自己搭建的时候,考试中心陈景才感到非常过意不去。因为他知道,地震初期帐篷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后来他搬进了都江堰市内一个刚刚加固完毕的小客栈。举目望去,小客栈周围都是在地震中被震得东倒西歪的房屋,有些已经全部坍塌,有的龇牙咧嘴,只剩下一部分在风雨中飘摇。白天还不觉得,一到晚上,阴森恐怖。
灾区夜晚湿热难耐,不得不开电扇睡觉。时间一长,陈景才腰部旧伤复发,疼痛难忍,坐卧不宁。此时正值灾区延期高考招生的紧张时期,大量重要情况需要及时向部里反映。
“不争气的腰!”他一边气恼地抱怨,一边坚持趴在床上写周报,将延期高考的情况及时发往北京。没等腰伤痊愈,他就又为都江堰学校恢复重建开始了新的奔波。
其实,谁不渴望安逸舒适,但在那一刻,他们选择了以苦为乐。
他们用自己的乐观让人们体味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情。
危险常在,并不能击退他们前行的身影——
有人曾形象地说:在灾区,地震不可怕,可怕的是余震;余震不可怕,可怕的是预报了余震而迟迟没震。
“确实,与生活条件的艰苦比起来,余震带给人的恐惧至今还深深留在我的心里。”焦江方动情地说,“在灾区这个大课堂上,我经受了生死的考验和艰苦的磨炼。”
他无法忘记,多少个深夜,他在余震的震颤之下愕然惊醒;他无法忘记,多少个白天,他和教育局的同志们从布满裂缝的办公室内死里逃生时的那种“快感”;他更无法忘记,在奥运会开幕式当天晚上发生的那次余震,使自己一整晚都难以入眠。
在灾区的那段时间,马建斌常常是白天马不停蹄奔波,晚上汇总情况到很晚才睡觉。他担心睡熟了发生余震,睡前在桌上立了个瓶子,有几次较大余震把瓶子都震倒了,而他却浑然不知!
陈珂琦到陇南的第5天,当时他刚从一栋三层的危险教学楼里检查出来,“有几秒钟的时间,就听远处山里轰隆隆震响,回头一看,大地在颤动,刚刚从里面走出的那幢三层教学楼整体在剧烈晃动。”后来他才知道,当时在距那里几十公里的青川发生了6.1级余震。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