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问题”与“老问题”——
仓储功能不断降低
空间需求仍在增长
新老问题交织,也是目前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困难。
先说新问题,从几年前开始,图书馆界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就是如何应对数字化时代的挑战。《TIME》甚至直接以《电子书让图书馆没戏唱了?》为题目刊发文章。
推荐内容>>高校图书馆“宝藏”该如何开发?
推荐内容>>北京高校图书馆开放设门槛 部分需介绍信并收费
推荐内容>>北大清华等34所高校图书馆将向社会免费开放
推荐内容>>多所大学图书馆拟向社会免费开放 引发争议 更多>>高等教育专栏
记者从北大图书馆了解到,从2006年到2011年,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外借图书册数的变化呈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100余万册,逐渐减少为2011年的不到70万册。而与之相反,电子资源的检索频次却有了翻倍的增长,从2006年的1000余万次,增长为2011年的3000余万次。
有学者在文章中分析,“传统图书馆担负着存储文献的重任,同时它还以其建筑本身成为人文和学术精神的象征。在数字信息时代,这两种功能都遭受了挑战。图书馆馆藏正逐步走向数字化,实物馆藏逐渐为电子版本所替代。数字文献的出现,大大节省了空间; 而读者可以通过远程登录阅读、获取数字图书及期刊。图书馆的仓储功能在不断降低。”
再看老问题。资源相对紧张,无法满足学生的全部需求是国内高校图书馆面临的老问题。记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采访时仔细观察了图书馆的每一层,偌大的图书馆提供了几千个座位,却几乎没有一个座位是空的。“国外高校图书馆,很难看到占座的现象。对于国内一些高校图书馆来说,先满足学生最基本的用书和空间需求依然是主要矛盾。很多从国外借鉴的新理念、新手段要在遵照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王琪介绍。
“国内外大学图书馆存在很多差异性,比如,国外大学图书馆可以24小时开放,但是我们做不到,这与读者的素质等许多因素有关。”刘大椿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