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实中博弈
中外大学的内部组织构架和治理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差异。这就意味着,出国培训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反思的过程,更是一个有选择地消化、吸收和借鉴、提高的过程。而把国外的先进理念创造性地用于实际工作,需要校长们具有在现实中博弈的智慧。
中外高校差异首先表现在顶层结构。国外大学大都是董事会领导下校长负责制,而我国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在美国,由捐资方、家长、学生等多种成分组成的校董会,更多从国家社会角度看待这个学校,校长对内部管理权限比较大,可以解聘院长、解聘教授。中国大学校长就不可以这么做。
推荐内容>>公选大学校长 懂教育是核心
>>复旦大学校长:推动大学智库成为国家创新来源
>>大学校长不应沉迷这“哥”那“叔”
此外,国外大学能推行教授治校,是因为大学是单纯的学术机构。而中国大学无一例外具有很多学术之外的社会功能,例如后勤、离退休、居委会等工作,如果教授治校,那将不堪重负。“我今天就特别担心学校的居委会,因为他们正在进行家属区的违章建筑拆迁。”胡海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美国校长肯定不用操心这样的事情。”

校长们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参观。
让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大学校长们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各高校实际情况,在学习、借鉴国外好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努力形成具有我国特点的办学方法和经验,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高校特点的发展道路。
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这几年都做了很多改革和创新,强化教授的地位,明确后勤服务于教学,成立学术委员会,让教授有更多发言权。在北理工,学部委员会完全由教授经选举组成,校院领导不能参与,学术标准的制定、教授的评聘、博导的评聘、学位的授予等,都由教授投票决定。“学部主任、副主任没有任何行政职级,让学术权力真正回归教授群体。”胡海岩说,“这和美国顶级大学的思想、做法是一致的,治理权力、学术权力分别由不同人来行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