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所大学能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上取得显著成就,校长的作用与影响至关重要。其办学理念、战略决策将直接关系到一所大学的兴衰成败。2003年,国家教育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共同启动了“高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分批次选送国内高校校长赴国外一流大学学习。截至目前,这个由财政部支持的项目以每年派出5个培训团组的进度,已连续实施了9年,累计培训200多所高校的领导干部近900人。这些大学校长们从国际名校那里学到了什么?他们的办学理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在实践中进行了哪些探索?这一切又会给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碰撞中反思
“一个月的集中学习,使我们得以站在一个国际视野的高度审视中国的高等教育。”2011年12月12日上午,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在她的办公室里对记者这样说。
当天下午,柯杨要赴日本参加会议。尽管与海外交流日益频繁,谈起7年前到英国的考察培训,她依然觉得受益匪浅。那次培训使她对国外高校治理有了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
推荐内容>>公选大学校长 懂教育是核心
>>复旦大学校长:推动大学智库成为国家创新来源
>>大学校长不应沉迷这“哥”那“叔”

诺丁汉大学磁共振中心主任在为校长们开讲座
2004年10月16日至11月15日,柯杨参加的“2004高校领导赴英国培训团”一行26人,在剑桥大学、里丁大学、华威大学等8所著名高校进行了培训,还访问了英国文化委员会、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署等单位。期间,行程排得很满,光是有关高等教育的演讲就听了52场。
“通过在国外一个月的培训与考察,培训团成员在思想上、观念上受到了国外大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方法的碰撞与冲击,促使他们去深入反思自己的办学理念,改善自己的管理方法。”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李兵指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03年第一批培训团回国后,很多校长在交流中这样表示:“如果这个项目早派出20年,现在中国高等教育的面貌可能会不同。”
让校长们反思的首先是“大学校长的职能与作用”。校长们在一流名校中看到,大学功能的多样化以及社会背景的复杂化,使大学校长的角色和职能随着具体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日趋多元,大学校长只有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方能求生存、谋发展。
参加了2004年赴美培训的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认为:“在学校管理中,要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分开。在行政事务上要加强校长的权力,在学术事务上要加强教授委员会的权力。要防止该集中时集中不够,该民主时民主不够。”
“作为一位大学校长,一定在实践中向教育家方向发展,需要懂得教育规律,遵循教育规律,真心投入教育。”柯杨强调。她介绍,过去这七八年,她所领导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在教育、教学上做了很多变革,改变了上百年没改变过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关注,让学生提前接触实践,并强化了师德、师风、医德、医风建设,争取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首先与国际接轨,是我培训后努力做的。”她说。
“欧美大学的很多经验和规律值得借鉴。”李兵说,“据我了解,这些高校领导参加培训之后,在制定本校发展规划时,或多或少都借鉴了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经验。”
相关专栏>>高等教育:高教新闻 海外概况 高教研究:综合研究 教学研究 发展研究 专题研究
>>教育新闻: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教新闻 职教新闻 教师新闻 考试新闻 就业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