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部门的定位正经历深刻变化。“人工智能与教育数字化的时代洪流下,高校信息化部门正经历着从幕后技术保障者向台前战略赋能者的角色跃迁,信息化部门在学校的战略地位将持续提升。”在日前举行的一次高校信息化领域的研讨会上,相关人士纷纷表示。这一巨大跃迁,对于高校信息化队伍和信息化部门领导者而言,无疑是全新的挑战,更是全新的机遇。
人工智能倒逼转型升级
“人工智能正倒逼高校信息化部门转型升级。”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化推进办公室主任苗启广表示。
历史上看,高校信息化部门的定位是辅助支撑部门,虽然近年其重要性随政策引导日益凸显,但定位却并未随之跃升。
“在实际高校走访和日常交流中,我们发现较多高校的信息化部门的角色实际还是‘坐在最边缘的非常重要的服务部门’。”郑州科技学院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心主任李振峰表示。
“目前信息化部门在学校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定位仍然属于非主流的位置。什么时候信息中心领导能‘上桌’参与学校所有重要事务的决策,才说明信息化真正成为学校核心工作之一。”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主任范士喜表示。
在地位边缘的情况下,信息化部门的统筹协调能力天然不足,信息化在全校范围内的推进工作也存在诸多困难。
因而,从战略上看,信息化部门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将数字技术革命转化为推动学校办学成效的任务,也就是信息化的“化”的任务,这意味着信息化部门需要有一个能协调全校资源的能力和地位。但从功能性来看,多年来高校信息化部门的职能重心往往偏向于运维保障,信息技术的功能性被高度强调,即确保技术能用、好用。功能性与战略性之间的失衡,在AI时代日益凸显。
新形势下的角色定位
“人工智能时代,信息化部门的角色和定位将发生显著变化,将承担学校发展中的更大使命。”哈尔滨理工大学副校长杜军表示。他认为,未来高校的信息化工作有几个重要趋势:第一,信息化部门的重要性将持续提升;第二,信息化作为桥梁纽带的作用更加突出;第三,信息化支撑、推动、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使命全面彰显。
在复旦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张凯看来,未来信息化部门的角色将更加多元,主要有三个重要转变:一是从技术支撑者转向技术驱动者;二是从系统建设者转向能力培育者;三是从需求执行者转向战略协同者。
总的来说,在当前大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工作正经历从技术支撑向战略赋能的范式转变,高校信息化部门需要完成从技术维护者到教育创新推动者、从系统建设者到数据治理者、从项目执行者到生态构建者、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创造中心的角色转型。
“这种转型要求信息化部门必须突破技术部门的传统边界,成为连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枢纽节点,实现从技术赋能到生态赋能的质变。”郑州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张子蛟表示。
实现这一步需要多方面的行动与变化,其中,信息化部门的级别提升成为人们最先期待的一环。“部门设置上,要强化中枢属性、管理职能,可考虑提级设置学校数字化战略委员会、直属校级单位。充实规划决策管理人员,拆分学校两办职能划入数字化战略委员会。参照校长办公会,推行数字化战略委员会的月例会制度,理现状、列清单、协调推进信息化工作。”李振峰表示。
苗启广表示,在当前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十字路口,单一部门主导的传统建设模式已难以适应复杂深度的“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需求,亟需推动管理机制从分散运维向集中治理、协同共治的创新转变。他认为,有三点工作非常重要。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与组织保障,要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书记、校长)负责的数字化工作领导与推进机制,强化校内资源的统筹协调与战略协同。二是优化资源配置与投入机制,建立“应用实效导向”的资源投入与配置机制。三是完善创新激励与参与机制,建立覆盖数字化建设全链条的创新激励机制。
对信息化领导者的能力要求
在所有相关因素中,信息化领导者的领导力被广泛关注。
“未来教育数字化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应用的展示,更在于其为构建开放、灵活、个性化的终身学习生态开辟了全新空间。在此背景下,数字化部门领导者的核心使命是实现技术基因与教育使命的深度融合。”苗启广表示。
他进一步指出,对于数字化部门领导者来说,在当前这个重要的发展时刻,有几项能力至关重要。一是教育战略思维与政策转化能力。二是技术前瞻力与创新应用能力,即洞悉新兴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逻辑与潜力。三是技术标准主导和规范制定能力。四是数据治理能力与安全伦理素养。
从高校信息化的具体领导机制来看,高校一般是由一名副校长分管信息化工作,信息网络中心主任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推进。作为主导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关键角色,二者的核心职能各有侧重,又高度关联。
在新定位下,“分管信息化的校领导应围绕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帮助信息化部门明确工作方向。在执行过程中,要发挥审定把关作用,确保建设内容与发展趋势符合学校总体目标。同时,校领导还应具备战略眼光,深入理解信息技术对学校发展的深远影响。此外,应与学校主要领导以及业务部门的分管领导密切合作,形成领导合力,共同推动学校的数字化转型。”杜军表示。
创办于2014年的“中国高校CIO论坛”致力于推动国内高校信息化领导者之间的交流。
“作为信息化部门的主任,一方面要深度锚定学校核心发展战略,同时要具备跨部门协同的统筹能力、业务与技术融合的系统思维, 以及面对技术试错的决断力。要满足这些要求,信息化主任更需要具备与之匹配的战略视野和领导力。”张凯认为。
可能发生的新变革
教育部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建立和施行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全面统筹学校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
CIO的说法借鉴自美国高校。在美国高校,CIO统管学校的IT建设,往往由一位既懂技术又懂大学管理的人来担任。
业内经常听到这样的表述:国内高校信息化分管校长和信息化部门负责人共同承担CIO的角色。“这种说法算贴切,但也不完全准确。”华南理工大学副CIO、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陆以勤表示,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高校分管信息化的副校长需要管理好几个部门,而国外高校CIO除信息化职责外的其他工作没有这么多,因此可以在信息化工作上投入更多精力。”
创办于2014年的“中国高校CIO论坛”致力于推动国内高校信息化领导者之间的交流。当前,高校CIO论坛设有两个论坛——校长论坛和主任论坛。从论坛的议题来看,校长论坛聚焦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宏观议题,主任论坛聚焦技术或趋势在高校中的研究与实践。这样的议题设置,也恰好印证了人们对分管副校长与信息化部门主任在信息化职能分工上的印象:前者负责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后者的工作则更偏建设。
然而在大部分高校中,实际情况往往是:分管校领导对高校信息化的内涵了解不足,甚至非常有限;信息化只是分管校领导所负责的众多工作中的一项,甚至很可能长期以来都是最不起眼的一项。正因如此,他们对高校信息化的认知意愿并不强烈,更谈不上出台将信息化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结合的战略行动了,这也是与国外大学CIO机制的重要区别。
总的来看,“分管副校长+主任”的高校信息化领导层配置,与信息化发展以来一直流行且深入人心的“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不太相符。这也是为什么在校长具有很强的信息化意识的少数高校,其信息化发展往往有大建树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组织的创新正被关注。相关人士表示,近期发布的《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中提出的“中国教育部坚持‘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创新重于技术创新’的理念”,为理解高校信息化机构变革提供了理论注脚。
那么,教育数字化政策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合力推动,将对传统的高校信息化领导者机制有何影响?如果当前的领导者机制不变,它将如何更好地被优化,以支撑高校数字化赋能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如果改变的话,应当怎么变,才能更好地推动大学的生态发展?“如何有效改进中国特色的高校信息化机制体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思考。”上海交通大学规划发展处张蕾表示。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5年7月刊
撰文: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