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Pv4到IPv6将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不过现在的互联网从产生到发展也很漫长。美国总结的经验是,要使网络发生变化,就需要胡萝卜加大棒,政府驱动很重要。”在2008年底举行的第二届CNGI工程技术论坛暨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表示。
CNGI前期的5年是一个起步。从2008年底开始,国家毫不犹豫地加快了下一代互联网的试商用进程,计划到2010年,应当有100万试商用用户在IPv6上。仅在教育领域,国家投资4亿元用于升级CNGI-CERNET2。这无疑极大地刺激了一直以来发展缓慢的产业链与应用。
项目在2008年12月得到批复,紧接着2009年1月,各学校签订子项目合同。“这对许多无法取得资金升级IPv6基础设施,但又很期待发展IPv6的学校来说机会难逢。”
对于参与学校来说,项目的庞大性不言而喻。首先要考虑到在现有校园网基础上的升级。许多参与高校以前也有IPv6的部署,但是之前是小规模部署,不是真刀实枪地就冲着大规模的用户和应用而来,所以网络部署中对可靠性以及稳定性的考虑不多。但是如果要真的实现1~2万用户的规模,使他们就在IPv6上获取资源,现行的IPv6网必须进行升级。升级要考虑未来的用户和规模,考虑对重点学科的支持。其次,要拥有大量用户。项目对用户群进行了分类,A类学校要达到2万用户,B类达到1.5万,C类学校要达到1万用户。此外,项目要在IPv6校园网内建立可试商用的IPv4/IPv6校园网运行管理支撑系统,包括网络管理与安全监控系统、接入业务管理(包括认证和计费)系统,保证校园网运行的可管、可控。而用户是整个步骤中最关键最艰难的一个环节,要实现用户的突破,只能寻求应用。
北京邮电大学实验性纯IPv6电视频道
应用怎么拓展?目前的情况是,许多高校对拓展应用充满兴趣,但是很多不知道怎么下手。也存在一些IPv6流量很大的少数高校。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这两所高校的IPv6流量占了CNGI-CERNET2的半壁江山。上海交通大学目前主要提供几十个电视台、电台的网上直播,以及测试性提供视频点播内容。网站使用了多种新技术,其提供了两路高清(1920×1080 HDTV)和几十路标清(720×576 CDTV)的电视直播使用了DVB转IP方式。该网站深受用户欢迎和好评,是目前国内高校IPv6网络上流量最大的网站。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姜开达最近几年在IPv6上做了很多探索。接受本刊采访时,他表示,把IPv4上的成熟应用移植到IPv6上也许是高校网络中心应当做的第一步。 IPv6虽然缺少杀手级应用,但是它的带宽优势显而易见。而且IPv6目前还处于推广期,基本都是免费使用。正是基于这两个原因,在一些学校,IPv6的用户群体已经有了相当规模。“IPv6虽然目前还未普及,但是这几年用户数一直在稳定增长。在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目前是IPv6用户的主要来源。”他说。
至于移植哪些应用到IPv6上,姜开达的建议是:“把在IPv4上广受用户欢迎的,技术成熟且便于迁移的应用先移植过来。根据目前IPv6用户构成,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对IPv4更有优势的服务。”他表示,这样的模式易于被用户接受,能够吸引住人。只有当IPv6上有了一定规模的用户群体,人们开始广泛关注起这种以前未接触的技术之后,关于IPv6未来发展的新想法与新应用才可能会水到渠成地涌现出来。
北京邮电大学马严教授表示,开发关键应用要充分考虑IPv6协议的特点。现在看来,IPv6的更大的地址空间(128bits)是一大特点。同时,还要考虑到IPv6增强了对流类型(Class)、流标签(Flow label)以及对组播(Multicast)的支持。对自动配置(Auto-configuration)的支持,即插即用的特性方便了使用和管理,对家庭网络等类型应用很重要,此外增强的安全性(IPSec),他认为开发应用时要注意利用这一特性,不利用这个功能等于放弃安全控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移动IPv6改进了对移动性的支持,未来将对端到端的移动应用有非常大的需求。
一些高校老师在CERNET第15届年会中谈到IPv6时说,因为学校很小,他们总觉得没有底气创新,认为创新是大的学校的事情。马严教授回答说:“实际上,我认为创新就是你能不断地去想,用户需要什么,然后以简单的方式提供给他。前提是你必须行动,坐着干等是不行的。”
目前大多数IPv6应用还主要是针对大众用户提供视频节目。也有一些对于科研工作人员的特别支持,如用于科研人员异地异国沟通的视频会议等。还有一些非常有意思比较时尚的应用,如浙江大学在IPv6上做了一个三维图像的展示,可以根据用户操作指令,对科研实物成果进行三维渲染。在多机和多投影硬件条件支持下,与实验室多投影矫正拼接技术相结合,能够展示大可视范围的立体场景,这个应用给人们一些视觉震撼,就像虚拟故宫似的。
很多专家表示,移动互联网将是IPv6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2006年初,美国GENI项目有一份报告称,预计最早在2010年,移动和无线设备的数目会超过有线PC的数目。互联网上的无线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PDA、移动电话、便携式媒体播放机等等,还有嵌入式的传感器。目前来看,这个趋势开始明朗:国内外的无线互联网市场正如火如荼,一片繁荣。
移动互联设备的激增将导致对IPv6的青睐。在第二届CNGI工程技术论坛暨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上,邬贺铨院士认为,“从需求上说,移动互联网可能是将来IPv6一个很主流的应用。”但目前对于校园网来说,在IPv6上拓展移动互联网的需求还不十分清晰,主要是由于无线接入基础设施相对有线校园网而言还很有限,所能提供的服务相对于商业的移动互联网竞争力不足。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在校园网内开展移动互联网应用。如,清华大学基于IPv6和WIFI等关键技术,实现了移动互联网上典型的音视频服务,其中语音系统是最受欢迎的一个,已经在40多所高校里有了16000用户。仅西南大学,就有超过3000多的活跃用户量。“无论是开发什么应用,首先站的角度不是我想做或推广什么应用,而是用户需要什么应用,我们来做。” 系统负责人清华大学网络中心李贺武博士表示。
“我认为开发应用的时候要思考大众应用与小众应用的不同。大众应用,比如说足球比赛的直播,这是大众应用,我们可以利用大众应用来培养用户。而小众应用,比如一些科研领域的应用,如课程直播等,同样有受众群体,我们可以利用小众应用来成熟关键技术。大众应用有大众的传播方式,小众应用有小众的传播方式。” 李贺武说。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09年1-2月合刊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