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回到征文作品展示页面

作为一名课改年段的老师,作为一名省级课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研究实验校的老师,我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常犯“旧”。我也听了不少优秀教师的课,能做到“新”的太少了。“新”教师已成为新课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新课程在急切地呼唤“新”教师。
一.新课改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给课堂带来了一片生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已广泛运用,学生积极参与到了教学之中,形成了师生“互教互学”的共同体,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但相当多的教师面对过于活跃的学生束手无策,在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堂上三维教学目标的处理上都显得比较困惑,具体有如下表现:
1、课堂上经常有把“对话”当“问答”的现象。 “对不对”、“是不是”、 “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
2、鼓励与夸奖的滥用。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随意性表扬,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同时,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3、把自主变成自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4、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式的讨论中。对学生而言,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引导好,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
5、有活动没体验。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
二.语文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是否适应课改革的要求。针对以上情况,为避免教师“穿老鞋走新路”,新课程在紧急呼唤“新”老师。因此,我认为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更新观念,做好课改中教师角色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当前课程改革要求
(一)、面对课改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2007年 ,我 有 幸听了筱塘小学郑海英老师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她对教材的处理非常大胆 ,完全从传统的“一忆(回忆学过这位诗人的古诗)二介(介绍诗人的情况)三解(解释诗句的意思)四读(指导朗读)”教学思想中“破茧而出”。而是课堂一开始便出示地图,让生明白“渭城”离“安西 “有多远,沿途环境有多恶劣,”安西“有多荒凉,因为”安西“这个地方对于我们这里的学生是陌生的,所以她的这一教学环节更能让生明白王维是多么舍不得好朋友元二。接着又介绍元二去安西的原因,再次让生明白两位好朋友的这一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相聚。最后采用”一唱三叹“的教学方式,让生在教师的以情引读下,学生悟情复读。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诗文韵味浓浓,意境营造也真切,没有新的教学理念能有这样的教学设计吗?
(二)、做好课改中教师角色的变化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改变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完成这一转变,教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逐步转变:(1)从权威意识向平等意识转变,改变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地进行情感施舍,注重师生间平等真诚的情感自然融合;(2)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和创造者转变,从而为教师提供展现才华的舞台;(3)由个体劳动者向教育合作者转变,实现教师与教师、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之间广泛的合作,以形成教育合力和支持氛围;(4)由重知识向重发展转变,把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5)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探究的体验;(6)由知识化向专业化转变。教师不仅要具备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较好的教育专业技能,在工作中创造性地运用它、完善它。
(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1.在读书中警醒自我 实施新课程,首先要转变观念,而转变观念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用新理念置换旧观念的痛苦的改造过程。农村中小学可读的书不多,尤其是有关课程改革的书不多;有书不读的情况也十分普遍。许多教师不读书,就不知道当今教育观念变化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落后到什么地步。只要读书,心里就会敞亮得多。要不断学习教育改革的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书读多了,认识自然会提高,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
2.在观察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检查自我
有些教师天天备课、讲课,好像”时钟“一样机械准时,却很少考虑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策略的变革、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也很少写教学札记、进行案例分析、建立学生学习和自己教学的档案,同时也很少给自己出难题、压担子、提出新的目标……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依然故我。只有跟自己过不去、不断给自己出难题、不断检查自己的工作、提出新的奋斗目标的人,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天天反思,天天出新,天天有一个新自我,天天就会有新收获。
3.在观摩学习及与同事交往中提高自我
无论是上级组织的名师观摩课、专题讲座、学术报告,还是同级或本单位的集体备课、小组讨论、研究课等,都是最好的学习和反思的机会。教育专家和同事的教学、报告和发言,都是他们多年潜心探索的结晶,是他们感性经验的升华和先进理念的具体化,因而要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在扼腕叹息时仔细观察,细心体会,积极思考,用心揣摩,反复推敲,探其精微,寻其奥妙,找出自己的差距,然后博采众长,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切忌抱消极心态和逆反心理,拒先进理论和经验于千里之外。平时也不要封闭自我,与同事相互保密,”老死不相往来“,而应积极主动地与同事密切合作,坦诚交流,取长补短,创建一个富有建设性和发展性的教研”共同体“,随时随地相互学习,相互”碰撞“,相互鞭策,共同成长。
4.在教育教学评价中发展自我
评价有管理部门的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同事评价和学生评价等。无论哪种评价,都是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反馈,有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为教师的反思提供较为客观的信息。囿于各种原因,人们往往会”当局者迷“。因此,教师应正确对待各种评价,将其看作是自己准确了解自身优势、不足和进步情况的大好机会;要分析自己进步和不足的各种原因,以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重新制订发展目标,促使自己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并将其转化为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创造力
还在困惑中摸索的同行们,让我们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真正成为一名新课程呼唤的”新“教师。
[ 来稿时间:2009年9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