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营场所进入难。由于学校管理相对封闭,学生就餐选择范围受到局限,食堂服务质量的高低对营业额影响有限。再加上学生的消费能力有限,饭菜价格被压到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食堂管理者就会在安全软硬件上压缩成本。
主体资格认定难。一般来说,对学校食堂、学生餐厅的市场主体资格认定较难。原则上,对于学校食堂、学生餐厅,工商部门不将其纳入管理,因为它针对的是有限的、确定的服务对象。从调查的情况看,学校食堂的管理模式分两种,一是学生食堂由学校直接管理,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管理上也以所属单位管理为主,卫生部门的管理主要是看其操作者有无健康证。二是学校食堂实行承包经营制,对于经营者来说,没有营利就难以为继,学生作为最大的消费群体,接受其服务和商品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笔数目巨大的消费,经营者从中盈利,理应受到食品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监管和食品卫生法的制约。
违法行为查处难。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公益性单位,如果食堂餐饮安全存在隐患,监管部门在查处时,尤其是取缔时就会有所顾忌,正是看中这一点,一些不负责任的食堂管理者更是有恃无恐。学校食堂、学校餐厅一般是学校职工家属承包经营,与学校领导人或者单位之间有一定的利害关系,执法人员在查处中难免遇到来自学校方面的阻挠,借口其学生餐厅不是营利机构,不接受工商部门的检查,人为设置了监管障碍。
相关人士称,学校食堂复杂的性质和利益组成造成了监管困难。在淮安学生中毒事件发生之后,当地人就说,一般来说,学校食堂都属于学校的财产,但经营大多承包给了个人。对承包者来说,赚钱,使利润最大化,是其天然的选择和追求,而这,是食堂食品安全经常触红线的一大推手。对学校来说,将食堂承包出去,也是一大创收,尤其在如今的绩效工资时代,校园里的食堂和商店几乎是很多学校唯一能支配的收入来源,这使得校方对食堂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来重视是件好事,只不过重视的对象是钱,校方与承包者在事实上结成了利益联盟。学校当然不希望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也因此制定了很多比较详细的内部监管制度,但这些制度在实际中根本无法有效推行。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向记者分析,要避免出现类似的学校食堂卫生安全问题,首先要从源头上保证供给质量。学校食堂要严格规范营养餐的制作流程,从食材采购、饭菜制作到午餐发放,都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责任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