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联网”开通,
打造“农校对接”新模式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农校对接”洽谈会多了一项电子信息化的新事物,“中国农校对接服务网高校联采物联网(简称物联网)”开通,并举行了启动仪式。“物联网的开通,企业和高校合作的平台将更加便捷广阔。”新发地刘坚对记者说。
“今后,高校食堂买菜,只要点击鼠标,提前上物联网预定,农户菜地里的新鲜蔬菜就会直接送到食堂了。有了‘物联网’,高校食堂采购将会变得和订报、订奶一样方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农校对接办公室执行主任张伟超有20多年的高校后勤管理的工作经历,他介绍,物联网的开通使农校对接上升了一个新平台。
张伟超说,“农户与高校一对一的对接方式是行不通的,只有多家农校单位参与,集中采购配送,订单式生产和对接,形成规模效益,学校采购成本和菜价才能真正降下来。农民‘菜园子’与高校‘菜篮子’之间的供求才能平衡好。”张伟超表示,借助于“农校对接服务网”的平台,可以使全国高校,及数万家农副产品合作社在网上进行业务往来,是“农校对接”更加便捷、公平、共赢的通道。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实现高校系统与有关方面业务流程的融合和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并且可以建立鲜活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
本次洽谈会上,中信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中国农校对接服务网高校联采物联网”签约。张伟超表示,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有成功的金融机构的支持,农校对接服务网联合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监管、清算、融资等金融服务,标志着农校对接物联交易系统已臻于完善。
“‘农校对接’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新生事物,而物联网的开通,开创了高校采购的新理念、新模式。”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校后勤改革处处长朱宝铜说。他表示,物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需要一个过程。万事开头难,虽然目前还不完善,还有很多困难,但搭建公开、公平、公正的高校联采物联网体系前景一定美好。
有关人士表示,“农校对接”不是权宜之计,不能农民卖菜难了就搞,卖菜不难了就不搞了,更不能仅仅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目前仍有瓶颈亟待解决。政府有关部门要主动担当起职责,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积极用好“农校对接”的方式,把“农校对接”工作引向深入,提高“农校对接”的水平和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