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校”高质量“对接”仍有瓶颈
“我们之前也和一个农业合作社开展‘对接’,双方都想把合作做好,但是有时候他们供应的蔬菜品种不全,只有部分菜品能供应,其他的我们还得去采购。‘农校对接’的优势就小了很多。”洽谈会上某校方后勤代表说。
“这学期物价变化太大了,肉蛋涨幅超乎想象,但食堂不能轻易涨价,后勤工作不好做啊!”参会的一位北京高校后勤人员道出了他们的尴尬处境。会上他算了一笔账,目前北京熟食类食材涨价17%,猪肉涨价46%,平均下来,每个学生每个月的成本比之前增加40元,虽然政府有一定补贴,但仍处于亏本状态。另外,他表示北京高校后勤招工难,“杂工包吃包住还得上保险,工资低于1600元,没人干,成本压力大。”农校对接虽然节省了中间的流通环节,但仍难敌通胀带来成本增加等巨大压力。“减压,仍需政策的优惠。”他表示,计划与北京粮食局谈合作,合理利用地方政府粮食储备库,缓解通货膨胀带来的压力。
这方面上海的例子值得借鉴。上海高校后勤工作负责人蒋红表示,上海发挥高校后勤服务公司的系统保障作用,主要原材料享受地方政府储存政策,另外还有团体采购和政府补贴,三管齐下,对高校价格稳定起到一定作用,食堂的公益性保障不低于70%。
有关人士指出,“虽然‘农校对接’好处不少,还有一些高校还没真正意识到它的积极意义,主要是高校采购长期习惯于各自为政,并且原有利益链条难以切断。目前学生食堂经营主体多元,社会餐饮企业和学校基层食堂、采购人员与供应商形成的利益关系比较复杂,推行阻力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