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瞭望】
提升“五个”工程实现三个“一流”目标
青川木鱼中心小学副校长阳兴伦原来教数学,这学期开始教计算机课,这是重建后学校开设的新课程。“学校缺老师,美术课、计算机课都是其他学科老师兼任的。”和许多边远山区学校一样,木鱼小学的教师队伍结构老化,平均年龄48.5岁,有更多年轻教师充实进来,一直是阳兴伦期盼的。
推荐阅读:汶川地震三周年特写:走进陕西灾区新校园
推荐阅读:汶川地震三周年:重建学校成为最安全建筑
推荐阅读:为了灾区人民的幸福 温家宝第十次四川地震灾区纪行
令阳兴伦欣慰的是,6间多媒体教室用起来了,“老教师们也主动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先进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受益不少。”
“过去是乡村学校的硬件,现在是城市规格现代水准的学校,家长和社会赋予的责任更重了。”作为学校管理者,青川关庄镇初级中学的杨发荣坚信,学校的办学思想、育人目标、措施要求……任何一项工作,都要通过教师实现。
杨发荣到对口支援的浙江绍兴去取经,看到那里的学校有一种带队伍的“师徒模式”,“我们师资力量不强,目前推行起来还有难度,但我们的理解是一样的。”
去年底,实施地震灾区中小学教育提升计划被写入我省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今年我省将重点统筹推进灾区“中小学校长管理能力提升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工程”、“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工程”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等五个工程,着力提升灾区校长、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灾区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实现“一流校舍,一流管理、一流质量”的办学目标。(记者 江芸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