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中间过道的教室
3 户籍改革,教育要优先发展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郑州市户籍改革对老百姓的第一吸引力是作为省会城市的教育优势。但是前些年的教育发展却并未与户籍改革同步,而是严重滞后、资源短缺。这就导致了教育的被动局面。
不仅郑州如此,其他地方也是类似。如今各地户籍改革放宽了城市的准入门槛,但是相应的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福利政策却还未跟进,老百姓意识到迁户口没有多少实质性优惠,而子女上学却是可以享受的。于是出现了围绕教育办理户口的畸形现状。
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喻新安说,提高城镇化率不应盲目进行城市人口扩容,否则会造成新的“城市病”。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如果不能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就会引发高失业等问题;如果城市公共产品与服务严重滞后,就会引发劳资纠纷、子女上学、就医、就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矛盾。
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王建国则认为,一个城市的承载能力是有限度的,忽视资源、环境容量等基础的承载能力,无限制地膨胀人口、无限制地扩张建设,就会超出承载力,最终使这个城市不堪重负,使其安全受到影响。
相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郑州市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但出现教育困局的深层原因,就在于户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就教育配套来说,户籍制度改革应该保持与教育资源规划和配置的同步性。
据各方分析预测,实行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口迁移条件,会对城市教育资源尤其是义务教育造成压力:一是城市学校资源更加紧张,新建中小学校会增加财政负担;二是教师数量及编制严重不足;三是区域性的教育不均衡问题更加突出。
普遍的问题是,全国各地的城市教育发展与户籍改革衔接并不紧密,对于教育人口的发展趋势缺乏准确的预测和分析应对,还有一些城市偏重于房地产开发、城市扩张和经济建设,而忽略了教育资源需求的增长。这都是导致户籍改革与教育发展相冲突的原因所在。
郑州市教育局发展计划法规处处长张书灿分析预测,郑州市已确定到2020年以前,城镇化水平达到70%,市区人口达到500万。按照这一目标和目前的人口情况,可推算出每年市区人口的平均增幅为十三万多人,到2010年市区人口将达到364万人。再根据目前郑州市区小学、初中和高中段在校生的情况推算,“十一五”期间,郑州市市区平均每年至少需要新建学校15所,才能满足教育需求。
建设更多的学校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面临资金的制约。钱从哪里来?一方面,要靠政府部门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根据居住人口变化趋势做好城市学校的规划和建设工作。据郑州市教育局透露,郑州市“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已计划投入308亿元,包括按规定的学校班额规模比例新建75所学校。
另一方面,有专家认为,要处理好房地产开发与教育配套的关系问题,要让房地产开发企业承担一定责任。
早在1994年,郑州市政府就规定:旧城区改建住宅小区,要按照核定的新增住户,由有关部门对就近的中小学确定扩建计划,由开发部门出资对学校进行扩建,建成后移交所在学校。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应同步新建中、小学和幼儿园。由于缺乏监管,这些规定十年来几乎得不到兑现。新建住宅小区很少分摊学校改建、扩建的成本,也很少建校。大多数房地产开发商只在图纸上留出教育用地,有的建成了学校也不交给政府管理。
金水区是郑州市最繁华、人口较集中的行政区,分布着八十多家规模较大的新居民小区,除了两三个小区外,绝大多数小区都没建学校。建校的小区按规定应把学校交给政府管理,但他们大多自己经营,办成了高收费学校。大部分小区业主无法承担高昂费用,仍将子女送到公办学校就读。
城区规划审批的小区建设图纸里有学校,实际却没有,有的搞成了社区娱乐活动场所。有的学校虽然盖了,但让人头疼的是办成了贵族学校。老百姓交不起钱,又跑来找教育局。开发商则认为,建校的地是我征的,钱是我出的,凭什么我建了学校要无偿交给政府?我自己建校,自己办学,自己聘教师,自己管理,不收钱怎么运行和生存?看来,这是个新矛盾。
这种矛盾在一些学校演变成冲突和对立。郑州市中方圆学校所在小区有上万套住宅,几千个孩子,按规划建有小学、幼儿园,但学校高收费引发家长上访,教育主管部门责令其单开“义务班”,结果这家学校搞起了“一校两制”,做校服、加中餐、搞活动都不给义务班,名堂很多,使得义务班的学生处处受歧视。家长们还是不满意,教育局却无计可施。
相关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种状况的存在是因为政策规定仍然不明晰:一、应该明确规定并监督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教育设施的配套,并且作为政府把土地出让给房地产开发企业时的“硬条件”;二、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的学校,一次性移交给政府管理的,则需要进行相应补偿,以对企业行为进行鼓励和引导;三、对于由企业自己管理经营的民办学校,则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管理,监督其运行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