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考虑普通高等教育的供给曲线函数。假设①考虑政府财政紧缺的现状,再扩大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时,政府不再增加新的公共事业费投入;②生均普通高校经常费支出不变;③因学费增加上不起学的学生将得到学校的资助。则在此条件下,从经费供给的角度看,普通高校可以容纳的学生数S(供给)是学费T的函数,即普通高等教育供给曲线函数可由下式获得:
(4)式中PF是普通高等学校经常费支出,它包括政府用于普通高等教育公共事业费和学校除学费之外的其它创收中用于经常费开支的部分; 为当学费从 增加到 后放弃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UC为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常费支出。公式(4)经变化即可得到普通高等教育供给曲线函数:
(5)式中 ,
和 为学费水平为
和 时人们对普通高等教育的需求,
Do为最初学费水平下的需求,为用于学生资助的经费额。将需求曲线函数与供给曲线函数进行比较分析后可知,在目前条件下,供需平衡点对应的学费水平均为2883元,普通高等教育规模为386万人,需要资助的学生比例为52.28%。这说明在目前的政府财政供给条件下,我国普通高校的规模可能达到386万人(没有考虑校舍等办学条件的供给),在对52.28%的贫困学生给予不同程度资助的条件下,人们能够承受的学费水平不高于3000元(计算值为2883元)。这就是在我国1997年居民的经济水平下,人们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水平是指1997年居民经济水平下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一386万在校生和规模需求高出当年实际在校生规模(317.38万人)近70万人。居民可承受的学费水平也比当年的实际学费水平(生均1620元)高出约1260元。有一点需要指出,在计算这一需求时,假定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事业费支出不再增加。若政府适当增加经费,乐观估计,目前,这一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大致可以达到在校生405-410万人,学费水平为3000-3550元。但有一点需要指出,那就是这里并没有考虑办学条件的限制与约束。根据前面的分析,我普通高校的办学条件已基本无太大的潜力可挖。要扩大规模还要另外考虑基本建设方面的投入。
最后要指出的一点是,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后毕业生对就业市场的冲击问题。诚如一些学者所言,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有利于减轻当前就业市场的压力,一是扩大规模本身会吸纳新的师资及职工就业;二是较多的就业人口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可以暂时减缓对就业市场的压力,起到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效应。高等学校毕业生面临的市场是高层次人才市场(相对于未接受高等教育者而言),这一市场需求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的。经济发展的非跳跃性决定了它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加的相对稳定。因此,突进式或跳跃式的高教规模扩张方式所带来的高层次人才供给的跳跃式增长必然会与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的需求产生剧烈矛盾,从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或者是文凭贬值现象。这种问题在60年代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已有前车之鉴。因此,就我国的实际来看,高等教育需要扩张是毋庸置疑的,但扩张的方式不应采取突进或跳跃的方式。
二、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对短期经济增长的作用
要研究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对短期经济增长的作用,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要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投入产出分析表计算出与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有关的各部门的产出乘数及影响力系数;二是要估算出增加一个学生所需的各项费用,并估计增加一个学生,有关部门给总产出带来的拉动;三是根据可能的规模计算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对社会总产出规模的拉动
(一)计算有关部门的产出乘数及影响力系数
为了计算有关产出乘数,国家统计局特地将高等教育从教育部门中分列出来,从而使得我国1992年和1997年的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由118个增加到119个。国家统计局提供的列昂惕夫逆阵中各有关部门对应列的元素之和,即是本文所称的“产出乘数”。它反映了该部门产品或劳务的最终需求增加一个价值单位时,导致的国民经济总产出的增量。高等教育扩大一定的规模将导致各有关部门的产品或劳务的最终需求增加若干个价值单位。将各有关部门增加的不同价值单位与其对应列的元素之和(产出乘数)对应相乘,其总和就是高等教育扩大一定规模时对国民经济总产出的拉动力大小。
为了比较某部门对国民经济影响力的大小,可以计算该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列昂惕夫逆阵中该部门对应列的列元素之和/各列之和的平均值)。该系数的分子反映的是某部门产品或劳务的最终需求增加一个价值单位时,所导致的国民经济总产出规模的增量;而分母则反映各部门这一增量的平均值。因此,影响力系数是某部门对总产出规模的影响与各部门影响的平均水平的比较结果。大于1表示该部门高于各部门的平均影响水平,小于1则表明低于平均影响水平。或者换言之,影响力系数反映了各部门对国民经济总产出拉动作用的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