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新生入学季。8月下旬,大学一年级的新生陆续走进校园,伴随着越来越凉爽的早秋的风,这些刚刚告别高中时代的骄子们,兴奋而有些紧张地开始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四年学业。
然而,一个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甚至警觉——中国一线高校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了。
前不久,关于“寒门难出贵子”的讨论在互联网上迅速蔓延,与此同时,《南方周末》的一篇《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报道,更是备受各界关注。
>>>相关专题:知识改变命运?出身改变命运?
>>>相关链接:中国农业大学农村新生不足三成
>>>相关链接:重点大学,农村生源为何减少?
报道称,“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30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文章援引“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一文中有关数据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到底是何种原因造成“寒门再难出贵子”?有人把这种现象归罪于当下的一些高考政策。一位负责在地方招生的北京某名牌大学教师表示,“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
在求职上,农村学生同样处于劣势。现实屡屡表明,竞争者个人能力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家庭背景和人脉关系;这在一些公务员考试和垄断国企招聘时,表现得尤其明显。于是,“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等概念日渐清晰,人们感到改变命运的渠道越来越窄。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正在加剧,这不仅体现在高校上,也体现在城市里。这种不均衡,一方面令农村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一方面又让城里孩子天然分出了贵贱——即使你随父母进了城,其外来人员子女的“出身”依然让你难以和城里孩子同享城里的教育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