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农村基教
人民日报:书写农村教育的精彩
2014-10-30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是我国法律的要求,同时也是义务教育必须贯彻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

  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当前,农村学校依然存在音乐、外语等课程开不齐、开不扎实,农村家长花高价钱去城镇陪读的现象,令人担忧,引发思考:农村教育的精彩怎么书写?如何让农村校园有歌声、有画笔?

  ——编 者

  “办学条件改善了,农村教师能踏实下来,才能换来家长和孩子的信任感,农村教育才能好起来。”

  ——黑龙江省铁力市工农乡中心校教师仲威平

  “农村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特色资源上好体育、美术等课程,不必用‘城市的眼光’打量农村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

  “农村学校课程开不齐,农村家长花高价钱进城陪读现象,反映的不仅是教师层面的问题,还是教育制度,国家发展层面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

  城乡教育的差距,核心是城乡教师的差距

  陈可心是一名单亲家庭的农村儿童,家在黑龙江省铁力市工农乡兰河村,跟随奶奶生活,家庭条件很艰苦。2013年秋季,陈可心到了入学的年龄,即便在城里不能顾家,还要额外支出生活费、房租等费用,孩子的奶奶依然决定陪着孩子去城里读书。随着村里小学办学环境及师资力量的改善,一年级下学期陈可心转回了黑龙江省铁力市工农乡中心校。

  谈及原因,黑龙江省铁力市工农乡中心校教师仲威平告诉记者:“孩子能转回来,有学校硬件环境改善的因素,孩子不遭罪了,但更关键的是学生家长对我们学校教师有了信任感。以英语、音乐、体育等课程开设为例,在我们学校,现在都有了专门的老师,课程是开齐、开足的。”

  农村家长进城陪读,实质上是对城乡教育差距的沉重表达。仲威平表示,自己所在县的农村学校,仍普遍存在音乐、体育等课程开不齐,或者即使开齐了但也开不扎实的现象。“据对全国115所小学的调查显示,乡村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科学课程的开设率分别达到70.8%、52.1%、70.8%和29.2%,四门课程的同时开齐率为22.9%。”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告诉记者,“在县域内,县城小学校均有1.3名音乐教师、1.5名美术教师、1.6名体育教师,而乡村小学校均拥有数分别为0.32名、0.28名、0.57名,乡村学校的音乐、美术、科学和体育教师严重不足。”

  “我最近在给洛阳一个农村教师班上课,共80人,他们所在的学校都没有专门的音体美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桂林的具体事例也印证着调查的结果。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教育调查:从发展指数看我国农村教育亮点与差距
· 报告显示: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居人口大国首位
· 我国农村教育水平居人口大国首位 小学入学率超100%
· 农村、城市反差背后 教师优绩优酬能否美梦成真
· 山东德州5年来6000余教师被分配到农村一线
· 城镇化下的农村教育:学校多空壳 希望小学变垃圾站
· 四川省农村中小学免费通宽带试点方案公布
· 报告显示:农村教育薄弱状况突出 改进空间较大
· 袁桂林:农村教育培训进度需循序渐进 不可急于求成
· 杨东平:农村的希望在教育 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