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机器人”进入人类生活:是福还是祸?
机器人技术发展至今经历三代
自“尤尼梅特”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机器人技术发展至今共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机器人,即一般工业用机器人,它们只能接受较为简单的指令操作,从事重复性较强的工作;第二代机器人,它们能获取作业环境和作业对象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实时处理,识别分析,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并形成一定自适应能力操作,因此又叫“自适应机器人”;第三代机器人是高级智能机器人,它具有灵活的思维功能和较强的自适应能力,因此又叫管理控制型自律机器人。未来第四代乃至第五代机器人将向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并且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实现自我学习、自我管控和自主实施。
在机器人技术,尤其是在基础技术研发领域,美国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机器人科技领域的后起之秀。而且,从机器人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来说,日本更是遥遥领先于世界。到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的机器人年销量已达55万台。
“杀人机”威胁已不再是科幻
如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机器人科技的进步打开了一条全新的路径。众多研究者都曾经预言,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开启一个人类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
然而,在一片欢呼声背后,智能机器人所带来的隐忧并未消除。2013年5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特别调查员克里斯多夫·海因斯提出,应通过国际公约立法禁止各国研发能够自主判读发起致命性攻击的“杀人机”。直到此时,我们才发觉,电影《终结者》中描绘的智能机器杀手,其实已经出现在了我们身边!
不只是机器杀手,当智能机器人大规模走向社会后,其中存在的系统性风险也难以预料。改编自阿西莫夫同名小说的好莱坞大片《我,机器人》便向世人展示了这种可能性。其实,即便是在阿西莫夫的小说世界中,虽然有了三大定律做护身符,人类社会仍然无法彻底信任机器人,最初只把他们作为开发外太空的工具,而禁止在地球范围内使用。
不过,与智能机器人相比,人机融合技术是一个更具争议性的领域。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拥有可控智能机器肢体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对于肢体伤残者来说,固然是个福音。但却也可能催生出类似电影《机械战警》中的“混种机器人”,从而令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模糊。
但如果就此而裹足不前,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机器人技术本质上说跟人类历史上创造出的其他技术成果并无不同,本身并没有是非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运用。面对日新月异的机器人技术,人类需要的是与之相匹配的使用智慧。说到底,机器人技术到底是为人类造福,还是为祸,关键仍然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