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2-05

“机器人”已成为世界各国必争前沿技术

  夜晚,厂房。黑暗中闪烁着一个个的“光点”,它们或忙碌地挥舞着“手臂”,或沿着固定路线来回穿梭,按部就班地完成着各种任务。它们是24小时工作制的“工人”,没有额外酬劳,也无任何怨言。未来的工厂车间或许就是这样一幅场景。

  商场,展台。一位顾客在机器人展台边驻足良久。“希望有一个机器人帮您打理家务吗?”“那得看花多少钱了,太高了我可雇不起。”他直截了当地回答了记者的询问。

  在本世纪的新一轮科技博弈中,机器人技术已成为各国角力的重点之一,进而上升为科技发展的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也推动了发达国家机器人产业的繁荣。

  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机器人技术开始起步。虽历经了技术及产业发展的若干次高潮,却终因产业结构不理想,以及处于世界产业链底端而无用武之地,致使发展进程受限。

  如今,中国机器人的发展蓝图已铺展开来。2012年4月,《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出台,工业和服务机器人被列为未来新兴产业重大发展方向。

  “前景光明,而路途难行。”有关专家指出,机器人产业若要获得实质性发展,须激发中小企业的应用诉求。

  大争之世

  机器人已成为世界各国必争的前沿技术,许多国家都出台了具体支持政策,中国正在追赶

  “机器人的定义十分宽泛,但通常而言,它是能够理解环境,有智能性,又有执行能力的一个综合体。”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理论与应用团队负责人乔红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世界首台机器人的诞生可追溯到上世纪。1959年,美国人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首台功能和人手臂相似的工业机器人,取名“尤尼梅逊”,应用于汽车制造。然而,这一发明并未引起美国的足够重视。直到日本走上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的道路,如梦初醒的美国人才行动起来,各种工业机器人才在制造业中迅速发展壮大。

  “中国机器人技术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一位不愿具名的研究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那时候发展机器人遭到国家反对,因为担心它会抢人的饭碗。“所以,当时首先要面对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

  1986年,机器人迎来了春天。在众多科学家力推之下,机器人技术被正式列入国家“863”计划。

  “国家当时投入5000万元,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建立了机器人管理控制中心,也就是国家机器人学重点实验室和新松公司的前身,我们所有的基础都是在那时打下的。”然而,这位研究人员同时指出,当时机器人技术主要以“跟跑”国外为主,从1985年到2000年基本上都徘徊在这一阶段。

  此后,中国逐渐由“跟随”变为基本“与国际同行”,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相继蓬勃发展起来。而机器人在控制技术与感知系统原理方面的突破,更让仿真、宏微控制、纳米级微驱动控制等多项成果得以涌现,为研发智能机器人奠定了坚实基础。

  外科手术机器人、迎宾表演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安保机器人、导游机器人……如今,不同类型的机器人产品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防、经济、社会的各个角落,慢慢融入并改变着国人的生活方式。

  “机器人已成为世界各国必争的前沿技术,许多国家都出台了具体支持政策。”北京科技大学物联网与电子工程系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心理与人工情感专委会主任王志良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美国机器人以军用、航天等高端领域为主,欧盟着眼于医疗与服务行业,日本更是将机器人作为支柱产业,其中又以仿人和娱乐机器人为主攻目标。

  那么,面对各国咄咄逼人的发展锋芒,中国机器人产业是否作好了准备?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