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机器人”进入人类生活:是福还是祸?
三大定律给机器人立规矩
然而,自从“Robot”这个词诞生之日起,绝大多数的机器人(尽管它们都只存在于文艺作品之中)都是以负面角色的形象出现,它们凶残狂暴、难以控制,总是以推翻人类的统治为己任。直到有一个俄裔美国人决定给这些无法无天的机器人订出规矩来,这种局面才彻底改变。他就是美国著名科幻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
1941年,阿西莫夫撰写并发表了短篇科幻小说《推理》,其中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学三大定律”:
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二、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三、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此后,阿西莫夫创作了一系列以“机器人学三大定律”为基础的科幻小说—其中一些后来被好莱坞搬上了大银幕,以此构建了一个人类与机器人之间不乏矛盾、但总体上和谐共存的未来世界。事实上,在阿西莫夫的笔下,正是因为有了智能机器人技术,人类才得以挣脱地球的束缚,开发太空资源,成为群星的主人。
尽管在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学三大定律”的时代,机器人还仅仅是科学幻想,但其影响很快就超越了文艺领域。事实上,三大定律的提出为人工智能、尤其是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简单实用的伦理框架,使人们能够确信无论机器人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都不至于威胁到人类本身—至少这种威胁是可预见和可控制的。因而,阿西莫夫的三大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几乎每一种与机器人有关的入门教材或科普读物都会提到它。
尤尼梅特—让机器人从科幻到现实
或许,在阿西莫夫写下他生平第一篇机器人科幻小说的时候,他未曾想到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能够亲眼看到自己笔下的机器人王国由幻想变为现实。但这一切却真的发生了。
20世纪40年代末,俗称“三论”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相继被提出,从而为包括机器人技术在内的一系列高新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世界上第一台实用机器人则在1959年诞生于美国。
当时,一个名叫英格伯格的美国人跟他的同伴德沃尔都供职于一家汽车公司。在长期观察了汽车生产流水线作业后,他们开始琢磨能否用一种自动机器来代替生产线上的工人从事大量简单重复的重体力劳动。于是,他们分工进行研制,由英格伯格负责设计机器人的“手”、“脚”、“身体”,德沃尔设计“头脑”、“神经系统”。经过艰苦的努力,他们终于取得了成功。这台机器人,外形像一个坦克的炮塔,基座上有一个大机械臂,大臂上又伸出一个可以伸缩和转动的小机械臂,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代替人做一些诸如抓放零件的工作。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与其说它是一台机器人,倒不如说是一只机器手臂,但却由此开启机器人时代的新纪元。
此后,精明的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机器人制造工厂,并生产出一批名叫“尤尼梅特”的工业机器人,他们因此获得“世界工业机器人之父”的殊荣。
原标题:机器人进入人类生活:是福还是祸?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