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校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CERNET |  公开课导航
首页  |  科技前沿  |  科普知识  |  评论  |  人才  |  高校成果  |  高校资讯  |  会议通知  |  专题报道  |  数据排行  |  每日要闻  |  每日全部资讯

CERNET第24届学术年会
选择字体:    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3-11-18

机器人“抢行”还有多远?充分上岗还需时日

  近日,一则“机器人因为实在受够了家庭琐事而选择自焚”的报道,引发了人们诸多感慨。

  这几天,有关机器人的话题不断。11月9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机器人展览会在日本东京落下帷幕,来自全球的机器人同台竞技,高端新品迭出。与此同时,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工业机器人展首次单独设馆,各种形态和功能的工业机器人各显神通,向观众展现了未来工厂的生动画面。

  “当工业机器人价格降到2万美元左右,性能趋于成熟稳定时,就会出现制造类企业引进工业机器人代替工人的浪潮。”早在2006年,《福布斯》杂志就如此预言;牛津大学在本月初发布一份研究报告警告称,未来20年,美国将有47%的工作岗位存在被自动化替代的可能。

  作为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自动化装备,工业机器人组成的“就业大军”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部分领域已挑大梁

  “近年来,特别是近两三年,我国越来越重视机器人的应用。”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第10研究室主任张新华研究员告诉记者。在他的实验室,记者看到一台带有视觉系统和分析系统的放射源勘探机器人,正在将模拟放射源中的样本小心取出,装入封闭容器中。在这里,还有一系列先进的主要用于石油、电力、煤矿等领域的放射源装配机器人,以及各种高效、实用的巡检机器人。

  “我们还面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研发及生产了电子类‘新一代灵巧型工业机器人’。”张新华说,“这些工业机器人很多已经投入实际生产作业中。”

  “在我国,铸造、汽车等传统行业都已开始引进工业机器人,一些高新科技产业,比如富士康等也引入机器人替代人工。”早在两年前,富士康就有意在组装工厂部署100万台工业机器人。该企业创始人郭台铭称,今年年底前,富士康中国工厂内的机器人数量将与工人数量相当。

  随着全球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企业不断面临挑战。据张新华介绍,有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职工工资年均增长高达14.8%。在成本高增长和劳动力稀缺的情况下,如何降低劳动力成本,让每一个劳动力发挥最大效应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而引入机器人成了降低劳动力成本的选项之一。

  “今天机器人的‘就业之路’越来越宽,除了汽车、手机生产的流水线,还可在航天等领域发挥作用。”张新华说,他所在的实验室依托航天科技的研究优势及人才优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机器人研发。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分享到 更多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