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精品课建设成果突出
“机械原理”、“制造工程基础”和“机械制图”先后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机械设计基础理论与实践”、“机械设计理论与实践”(含机械基础实践和机械设计综合实践)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4.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应邀介绍团队和课程建设经验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申永胜教授近年来先后应邀到中国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和“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教育部机械原理、机械设计青年教师培训班”,以“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个问题”、“关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考”等为题作教学研究学术报告和示范课,受到广泛欢迎。
推荐内容>>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1年第12期 >>全部教指委通讯
5.教学团队整体水平受到广泛好评
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入选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效果受到了学校督导组专家和学生的好评。2004年教育部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验收专家组在基地验收期间,随机选听了系列课程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给出了“课堂教学效果优秀”的评价。2007年清华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专家随机听取了系列课程教师授课,无论对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都给出了“课堂教学效果优秀”的评价,认为“讲解都非常投入,内容清晰,配套的课件都做得很好,从形式到内容都不错。几位教师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称道”。
6. 教师培训与成果示范辐射广泛
2009年教学团队举办了“高等学校机械基础系列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教法研修班”,先后接待全国数十所高校的有关教师来校学习和交流课程建设经验,促进了系列课程建设成果的交流和示范辐射。此外,还接收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20余名教师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进修,并帮助他们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目前,这些进修教师均已成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根据学校与西部高校对口支援的要求,选派优秀教师对青海大学进行教师培训,对提高青海大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做出了贡献。
提高教学质量,不能仅局限于单个精品课程的局部建设,应从整个系列课程的全局出发,以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建设和完善面向专业技术基础的主干课的教学体系,达到课程的整体优化。针对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统筹协调和整体优化,建设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系列课程的新体系,以及构建与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系列课程教学新模式和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因材施教、分层次培养原则。通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改革,这一体系不断完善,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目前,我们正遵循“调整、巩固、完善、充实、提高”的原则,进一步开展教学改革,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的、体现研究型大学特色的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系列课程体系,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阎绍泽,申永胜.研究型大学机械类精品课程教学的六个基本要素[J].中国大学教学, 2009(9): 5-7
[2] 冯平法, 张辉, 冯之敬. 机械大类培养模式下的制造工程基础平台课程创建与实践[C].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68-171
[3] 许映秋, 钱瑞明, 贾民平, 等.机械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152-156
[4] 申永胜,白光义,姚健.机械设计系列课程体系改革与教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 , 1995,(2): 22-24
[5] 姚健,申永胜,黄纯颖,等. 机械设计系列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 1994,(01):37-43
[6] 申永胜.关于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S1):119-122
[7] 教指委机械原理组.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建议[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增刊): 3-7
相关专栏>>高等教育:高教新闻 海外概况 高教研究:综合研究 教学研究 发展研究 专题研究
>>教育新闻:综合新闻 学前教育 基教新闻 职教新闻 教师新闻 考试新闻 就业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