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安排表
| 序号 |
系列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知识结构 |
| 1 |
机械制图 |
48 |
3 |
大一秋季学期 |
机械系统图形表达 |
| 2 |
机械制图实践 |
2周 |
2 |
大一夏季学期 |
装配图、零部件图绘制训练 |
| 3 |
机械基础实践 |
3周 |
3 |
大一夏季学期 |
对机械系统的认知 |
| 4 |
机械原理 |
48 |
3 |
大二(或大三)秋季学期 |
机械运动方案设计 |
| 5 |
机械设计 |
48 |
3 |
大二(或大三)春季学期 |
机械系统结构化设计 |
| 6 |
机械制造工程基础 |
48 |
3 |
大二(或大三)春季学期 |
工艺分析与制造工程设计 |
| 7 |
机械设计综合实践 |
4周 |
4 |
大三夏季学期 |
综合设计(含组织规划和协调能力、创新能力) |
此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SRT(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和机械设计大奖赛,使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这样的组织与安排,强化了教书育人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推荐内容>>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1年第12期 >>全部教指委通讯
三、与时俱进的系列课程内涵建设
根据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及最新科技进展,进行了课程的内涵建设。在教学内容上删除了那些从课程系统性和理论完整性出发安排的一些古典的、抽象的知识内容,及时把教改和教学研究成果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引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例如,在“机械制图”中,删除了部分古典抽象的、很少用到的画法几何的理论分析内容,增加了画草图和构形设计的表达训练,并引入了计算机绘图。在“机械原理”中,去掉了某些图解法的教学与训练,代之以解析法,加强机构综合和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的训练,并将机器人开式链机构引入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将教师的一些最新科研成果(如空间伸展机构研究)转化成研究型实验等。
打破原来按冷、热加工分划的这种学术上不合理的格局,拓宽课程内容范围,反映新技术,以现代制造工程中重要的制造工艺原理和制造工程设计原理为核心主线,将原来“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概论与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三门专业课程中的核心教学内容合并、整理、提炼, 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增加新内容,建设制造工程基础的课程内涵。这些做法将经典与现代有机融合,既保证了课程的基础性,又体现了课程的时代性,使课程内涵建设与时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