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聚焦 十八大特别报道: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三)围绕促进公平这个基本要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高等教育战线要率先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扎扎实实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
一是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重点做好3件事:
第一件事,抓紧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意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是教育公平的标志性事件,领导关心、社会关注、媒体聚焦。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四部委《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年底前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现在离年底只有1个多月时间,除青海、黑龙江、山东、江苏、福建、湖北等省已初步明确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条件外,多数省尚未出台方案。我们要集中力量,打好这一硬仗。近期,我部将会同发改委、公安部和人社部,按照“解决实际问题,突出重点,区别不同情况分类督查”的原则,对各省(区、市)开展专项督查。一是对矛盾突出、工作压力大的几个重点省市实地督查指导,摸清情况,督促帮助他们研究制定方案。二是在调查研究、发现典型的同时,召开协调推进会,交流制定工作方案的情况,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三是要求各省(区、市)年底前完成方案上报工作。
第二件事,积极做好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是中央的重大决策,也是教育扶贫的重要任务。今年我们首次实施面向680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定向录取新生1.2万名,使贫困地区上一本院校的考生同比增加10%,明年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相关政策、优化计划结构,确保这一利国利民的教育扶贫计划圆满完成。
第三件事,继续做好招生协作计划。2012年共安排了17万名协作计划,2013年要继续从东部地区公办本科高校中安排一部分招生计划,面向中西部升学压力相对较大的地区招生,争取有进一步突破,使中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与全国平均录取率差距进一步缩小。
二是大力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当前,中西部高等教育落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转变,当务之急是尽快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这既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也是促进高等教育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该计划将整合已实施的对口支援计划、协作招生计划等中西部高等教育支持计划,适当增加新的项目和内容,全面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目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我部已将其列入集中力量实施的37项重大发展项目之一。2013年要重点做好3件事:
第一件事,做好支持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在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省份,“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6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每个省份建设1所地方高水平大学。指导入选高校落实建设规划,增强入选高校综合实力,在区域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二件事,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100所左右有特色、高水平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夯实办学基础,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学校本科教学基础能力。
第三件事,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对口支援工作实施10多年来已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2013年要扩大团队式对口支援范围,继续推广支援高校、受援高校与国外高校交流合作的模式,对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开展个性化培训,进一步提高西部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化水平。
三是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为重点的青年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8.1%,同比增长0.3个百分点,取得这样的成绩很不容易。明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99万人,比今年增加19万人。当前,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早谋划、早动员、早部署,确保初次就业率不低于今年,实现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充分。为实现这个目标,近日将下发专门通知,召开视频会议,全面部署工作。这里我强调3点:(1)实施新政策。在全面落实已有政策基础上,积极与有关部门协调,进一步制定促进就业、鼓励创业、税费减免、学费补偿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投入、更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推动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开辟新途径。在继续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和“到村任职”等已有基层项目基础上,启动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和面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城市社区服务等新项目,开辟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的新渠道。(3)完善新体系。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校园就业市场的主渠道和基础性作用,探索利用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手段服务就业。要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就业咨询和指导服务,高度重视困难毕业生和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积极促进困难群体和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