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欲定新游戏规则
2009年北大自主招生新政策公布后,很多复读生非常敏感地注意到新简章已经由往年的“高中毕业生”改为“高三毕业生”。
曾经有不少中学校长对清华大学招办主任孟芊说过类似的话:“我们有几个孩子真的是很优秀,他们可以拿到国外一流大学的奖学金,很可惜他们没考上清华。”当孟芊看到这一类学生在现有评价体系中无法胜出,选择浪费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复读,他觉得十分可惜。
北京大学招办副主任舒忠飞说,他们也注意到了这个怪异现象,“现在有的中学,学生比清华北大的提档线低几分,他们就劝说这个学生自愿落榜复读,来年再冲刺清华北大。有的竟会因此复读好几年。对于复读来到北大的学生,我们一视同仁,也佩服他的执着,但是我们不鼓励学生为了上北大而多次复读。”
2009年北大自主招生新政策公布后,很多复读生非常敏感地注意到新简章已经由往年的“高中毕业生”改为“高三毕业生”。
“复读多年取得高分的,要考量一下”
舒忠飞告诉本刊,北大目前已派出了大队“招生组”,进驻全国各地的重点中学“严阵以待”。而他本人也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的一个月。
2007年,北大招生组成员的一篇日记曾被媒体披露,其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当我们还在省城与他们(清华招生组)握手的时候,他们的大部队就已经深入到下面的县市,和那里的考生作面对面的交流。”
孟、舒都否认是清北两校的招生争夺手段加剧了高分复读现象。“如果说清华招的学生数是A,北大招的学生数是B,当年文理科状元数是C,那么基本上A+B=C就是两校每年招收顶尖学生的情况。”
舒中飞认为北大不存在多么大的生源压力,以至于要鼓励高分考生以北大为目的复读。“对清华来说,从来不缺少高智商生源,我们更喜欢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孟芊说。
即便经历了高四高五,能够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比例也并不高。舒忠飞说,每年北大招收的学生中,复读生的比例应该不会超过5%。
就新简章中“高中毕业生”改为“高三毕业生”的提法,北大前任招办主任刘明利特别解释说:“其实北大并没有改变对于优秀学生的判断标准。之所以提法变化,也是表明了北大的态度,那就是不鼓励学生多次因为追求考取北大而复读,但学生一旦下定决心选择复读,则他们依然有权利选择任何一所理想的学校。”
孟芊说,清华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有的学生是因为第一年出现了明显失误或者在考试技巧上不太适应,我们认为他选择复读是理智的,但是也有一些复读生是通过多年反复强化机械训练取得了高分,要考量一下,如果他后劲有限,我们就没有太大兴趣了。”
舒忠飞认为,造成高分复读现象的最大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学生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超过了高校能够提供的。”
孟芊对此的看法是,选拔体制的落后,影响了学生的人生选择。
招生体制是一个致命伤
传统意义上对于优秀生源的“技术性争夺”,早已无法满足中国高校“第一集团军”跻身国际知名院校的需要,“在招生制度上我们存在明显缺陷,所以在与国外一流大学的生源竞争中,未来我们可能会处于劣势。”孟芊说。
“这就好比是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外企已经进入,而国企还没有做好准备。对中国高校来说,现在就是这个局面。”孟芊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招生体制还是高度计划、高度集权的,但是学生的选择却是越来越市场化的。如果我们跟国外高校竞争,就跟外资企业与国有企业竞争的状况差不多,他们有体制性的优越,而我们背着体制的包袱。”
前两年,清华开始在香港招收免试生。一些拿了清华OFFER的香港学生,可能也拿到了别的大学的OFFER,“在香港招生,就要尊重这种机制。结果有的学生最后没有来清华,这在国外的大学来说很正常,哈佛每年的新生报道率也不到90%,但这在我们的体制下就成了问题。一个大学一年的教育容量有限,如果我把他的名额一直留到他入学这一天,那我预留多少合适?后面还有很多学生等着呢,他们会觉得不公平。”
海外大学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收取“占位费”,因为怕被误认为“教育乱收费”,这个想法并没有实施。最后又通过别的渠道,清华在香港的招生才能顺利进行。
“清华是高校里的国家队,代表国家水平,我们致力于培养领军人物,所以我们不得不想办法改善招生选拔的体制。”孟芊表示,“我们赶上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段,给了我们一个有可能在高考制度上动土的时机,不过我们需要辗转腾挪地找到一条出路。”
2000年以后,带着优良教育机制和高额奖学金的双重优势,香港的大学撬走了多名北大清华录取的高分考生。
对此,舒忠飞很“达观”:“香港的大学在内地只招几百人,且学费昂贵,奖学金也不容易申请到。相对而言,北大等内地高校在历史积淀、学科、生源等各方面也有特色和优势,况且我们国家每年1000万考生,北大只招3000多个,完全有选择余地。”
而孟芊对于外界对清华“抢状元”和“沦为二流大学”的说法表示无奈。“如果清华招的状元多了,就成了唯分数论;招的状元少了,就有人说清华成二流学校了。其实,我们对状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招生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会对考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如果综合素质存在明显缺陷,我们会想办法让他放弃填报清华的想法,即使是状元也不例外。事实上,我们过去曾经多次这么做过。”
不过总的说来,孟芊认为香港大学的参与对于清华生源数量和质量没有显著影响,但面对国外名校,他们却感到一种压力。“目前看来,国外的大学吸收国内优质生源数量还不多,但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事情。这涉及中国高等教育如何与国际高等教育竞争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