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纵”、“连横”各有目的
“高考招生已经进入战国时代,”一所985高校的招生老师说,战国时期六国诸侯联合对抗秦国的“合纵”策略在上海军团中得到了实践。从去年起,复旦、同济、华东师大等上海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一改以往各自为战的作风,联合组团赴西部地区进行招生宣传。今年,随着上交大和华东理工的加入,这一阵营再次扩容。
而今年伊始的“五校联考”也被许多高校视为一种新的“连横”。尽管各校招生办负责人均宣称“五校联考”有利于节省自主招生成本,也方便了考生。但在其他高校看来,与清华的“连横”更多的是为了提前“掐尖”,从而在与其他名校的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
“远交近攻,争取在第二集团中取得领先。”2008年招生结束后,中科大招生负责人在日记里这样总结。这一充满谋略的招生日记在多所高校被争相传阅,甚至有高校要求招生人员集中学习之。
“每个高校都各有高招,”多年从事招生工作的邓秋军说。中科大招办人员自曝,为了争取一名675分的高分考生报考中科大,他们不仅与该考生和家长共进早餐,甚至全程陪同他去中学填报志愿。这种贴身服务“说好听是陪同,说不好听是押送”,该老师说,目的无非是为了防止别的学校“掐尖”。
“糖衣炮弹”是另一种最常用手段,也就是对中学老师、学生和家长以重金利诱。今年各校均大幅提高奖学金,清华大学宣布对省级状元奖励4万元,加上各院系的奖学金,状元最终获得的奖金总额可能超过10万元。
与“糖衣炮弹”配套的是“感情牌”。重庆南开中学校长宋璞透露,北大招生老师甚至把报考北大的学生请到家里,亲自下厨“慰劳”他们。
这一做法也为其他高校所效仿。今年年初,上海交大在湖北招生宣讲时邀请现场上百名家长共进午餐,这一被当地媒体称为“人性化”的举措迅速为上海交大在湖北赢得口碑。
2009年复旦招生的大获全胜更是被诸多高校视为招生策略成功运用的典范。这一年,复旦不仅大幅调整全国招生计划,还派出了前所未有的招生阵容:即使在只投放4个招生名额的甘肃地区,复旦也派出了8名老师去负责招生。
“触角伸到了嘉峪关之遥,所用之精力完全不符合复旦的一贯作风。”中科大甘肃招生负责人如是说。
结果不出所料,复旦“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没有在任何一个省份出现断档;文理科各专业的高分生源几乎都仅次于清华北大。这一成绩让它的昔日劲敌上海交大、中科大倍感压力。
功利主义驱逐了教育的本质
“‘掐尖’并不以学生的兴趣和志向为基础,也不以培养和造就学生为目的,纯粹只是出于高校自身的考虑。”熊丙奇说,这是由于中国大学的生源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排名,也直接影响到学校所能获得的各种资源。
国家财政和各项政策上的倾斜,使得某些高校在招生方面享有了不可逾越的“生源特权”。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炮轰”清华北大把高考尖子选完,剩下才轮到国内其他大学选择。他认为,对两校的过度追捧会导致人才埋没。
激烈的“掐尖”大战,也引发人们对高校教育公平的担忧,对录取制度的诟病首当其冲。熊丙奇认为,“这种不公平是由计划体制下的集中录取制度导致的。”
对此,方明深表赞同。他认为,在现有制度下,高校并没有真正的自主选拔权,择生和择校的标准只有高考分数,“功利主义驱逐了教育的本质。”
在方明看来,公正合理的生源竞争是高校之间通过教育质量、个性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服务来吸引考生,而不仅仅只是招生手段和优惠政策上的竞争。
“唯一的出路是改革现有的高考制度,让中国的大学能够真正做到自主竞争。”熊丙奇给出了处方,“建立在自由入学制度之上,考生与学校之间实现多次考试机会,多次录取机会”是他心中理想的高考录取模式。
熊丙奇说,其模式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招生制度,即考生可以申请多所高校,也可以同时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后由学生自己做出取舍。进入高校后,学生也可以自由转学。
然而,现实却正在走向反面。2007年,本以强劲实力加入内地招生争夺战的香港高校,便因国内高校“狼来了”的哭诉,被教育部的一项政策剥夺了招生优势。
这一政策规定:香港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必须在7月7日之前完成;确认被港校录取的学生,内地高校不再予以录取。而在之前,考生本可以在港校和内地高校中进行自由选择。
另一项被视为大学自由转学制度探索的“插班生制度”同样遭遇了失败。今年5月,复旦宣布从2011年起退出“上海普通高校招收插班生招生考试”。在此之前,上海交大、同济等高校早已退出这项考试。这一制度的最终式微也让自由转学制度变得遥不可及。
(特约撰稿邓之湄、胡苏敏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钱亚平 上海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