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铭记责任
赵林城成为国际知名的数理统计学家;洪家兴院士作为特邀报告人曾登上国际数学家大会讲坛;苏淳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教头”;王建磐曾执掌华东师范大学……作为新中国培养的首批博士,一种特殊的历史责任感似乎始终牵引着18名博士的人生方向。
如今,从最初的18顶博士帽起步,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博士帽已在神州大地上遍地开花。截至2008年,我国已有近28万人获得博士学位,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上博士最多的国家。
18名博士在过去的20多年里大多从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他们坚守着老一辈学者的育人传统,也为现今的人才培养贡献着真知灼见。
“要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希望把大师为本科生讲课的传统坚持下来,建设研究型大学而不是建成大学型的研究院!”李尚志呼吁。
2003年9月9日,李尚志荣幸地成为首批10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之一,来到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会。回首20年前,他感慨地说:“好比踢足球,以前是自己进球,而这一次是培养将来进球的人。”18位博士中,李尚志是唯一获得国家级名师奖的人,他每个学期都会坚持给本科生讲授基础课。
但让李尚志无奈的是,很多人见了他会问3个问题:“您现在还上课吗?”、“给本科生上还是给研究生上?”、“给高年级上还是给一年级上?”当年他在中科大数学系当系主任时,有人问:“你有什么本事让教授去上基础课?”他的回答是:“我们系从华罗庚开始就一直是知名教授上基础课,这是多年的传统。我唯一的本事就是没有将这个传统破坏掉。”
李尚志特别提到了中科大数学系创建时留下的“三条龙”传统,认为其对现今仍有借鉴意义。“三条龙”指“华龙”、“关龙”、“吴龙”,即华罗庚、关肇直、吴文俊三位数学大师,他们按照各自的理念办学,亲自讲课,亲自写讲义。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创举:一是专家治校的创举,二是不同的学术风格并行不悖的创举,三是高等学校搞科研的创举,四是科研专家讲授本科生课程的创举。
培养者要转变,高层次人才同样需要改变,要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为己任。张荫南说,相比现在的学生,当年的博士“国家”的概念更强,一直把钱三强提出的科研成果要有“进攻性”当作追求目标。“步子迈得更大了,出现一些问题不可避免。博士好比长在大树最顶端的果子,是导师学术水平的终端产品,是学术环境的终端产品,是科研集体的终端产品,所以质量必须放在首位。”张荫南说。
首批博士对构建纯净的学术环境也提出了期望。张荫南说:“那时候我们把论文看得很重,老师的要求是,‘你的论文拿出来,别人看后知道是你写的,你不脸红就行’。”张荫南认为,要按照科学规律培养人才,虽然改变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情,但相信中国能生产更多有才干、有见地、有理想的人才。
“导师也要自律,是否是自己实验室出来的论文,导师能不清楚?我的论文胡宁先生从来不挂名。”马中骐又回忆起自己受教于杨振宁的一件事:在一篇由杨教授出科研题目并给出方法的论文中,杨振宁坚持不让署他自己的名字。
于秀源有个很有名的学生——王小云,年轻的她因找出了两大国际通用密码的漏洞而名噪一时。当记者问起,于秀源恳切地说:“王小云是我的学生没错,但她的成就靠她自己,与我无关。”
这与于秀源的导师、著名数学家潘承洞院士,在别人说起于秀源在超越数论作出的成绩时所说的话如此相似:“于秀源是我的学生,但我真的不太懂超越数论。”
推荐专题:庆祝建国60周年 中国教育及科研发展回顾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