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中国教育回顾 > 相关报道
教育纪事:中国博士,百炼“出炉”
2009-09-17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铭记责任

  赵林城成为国际知名的数理统计学家;洪家兴院士作为特邀报告人曾登上国际数学家大会讲坛;苏淳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教头”;王建磐曾执掌华东师范大学……作为新中国培养的首批博士,一种特殊的历史责任感似乎始终牵引着18名博士的人生方向。

  如今,从最初的18顶博士帽起步,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博士帽已在神州大地上遍地开花。截至2008年,我国已有近28万人获得博士学位,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上博士最多的国家。

  18名博士在过去的20多年里大多从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他们坚守着老一辈学者的育人传统,也为现今的人才培养贡献着真知灼见。

  “要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希望把大师为本科生讲课的传统坚持下来,建设研究型大学而不是建成大学型的研究院!”李尚志呼吁。

  2003年9月9日,李尚志荣幸地成为首批10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之一,来到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会。回首20年前,他感慨地说:“好比踢足球,以前是自己进球,而这一次是培养将来进球的人。”18位博士中,李尚志是唯一获得国家级名师奖的人,他每个学期都会坚持给本科生讲授基础课。

  但让李尚志无奈的是,很多人见了他会问3个问题:“您现在还上课吗?”、“给本科生上还是给研究生上?”、“给高年级上还是给一年级上?”当年他在中科大数学系当系主任时,有人问:“你有什么本事让教授去上基础课?”他的回答是:“我们系从华罗庚开始就一直是知名教授上基础课,这是多年的传统。我唯一的本事就是没有将这个传统破坏掉。”

  李尚志特别提到了中科大数学系创建时留下的“三条龙”传统,认为其对现今仍有借鉴意义。“三条龙”指“华龙”、“关龙”、“吴龙”,即华罗庚、关肇直、吴文俊三位数学大师,他们按照各自的理念办学,亲自讲课,亲自写讲义。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创举:一是专家治校的创举,二是不同的学术风格并行不悖的创举,三是高等学校搞科研的创举,四是科研专家讲授本科生课程的创举。

  培养者要转变,高层次人才同样需要改变,要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为己任。张荫南说,相比现在的学生,当年的博士“国家”的概念更强,一直把钱三强提出的科研成果要有“进攻性”当作追求目标。“步子迈得更大了,出现一些问题不可避免。博士好比长在大树最顶端的果子,是导师学术水平的终端产品,是学术环境的终端产品,是科研集体的终端产品,所以质量必须放在首位。”张荫南说。

  首批博士对构建纯净的学术环境也提出了期望。张荫南说:“那时候我们把论文看得很重,老师的要求是,‘你的论文拿出来,别人看后知道是你写的,你不脸红就行’。”张荫南认为,要按照科学规律培养人才,虽然改变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事情,但相信中国能生产更多有才干、有见地、有理想的人才。

  “导师也要自律,是否是自己实验室出来的论文,导师能不清楚?我的论文胡宁先生从来不挂名。”马中骐又回忆起自己受教于杨振宁的一件事:在一篇由杨教授出科研题目并给出方法的论文中,杨振宁坚持不让署他自己的名字。

  于秀源有个很有名的学生——王小云,年轻的她因找出了两大国际通用密码的漏洞而名噪一时。当记者问起,于秀源恳切地说:“王小云是我的学生没错,但她的成就靠她自己,与我无关。”

  这与于秀源的导师、著名数学家潘承洞院士,在别人说起于秀源在超越数论作出的成绩时所说的话如此相似:“于秀源是我的学生,但我真的不太懂超越数论。”

  推荐专题:庆祝建国60周年 中国教育及科研发展回顾展

 

国庆专题—建国60周年中国教育及高校科研回顾展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教育纪事:2004年中国文化大规模走出国门
· 教育纪事:夏令营“较量”背后的时代反思
· 教育纪事:市场大潮下的“南墙”变迁
· 教育纪事: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国家战略
· 教育纪事:高考招生改革从波折走向光明
· 教育纪事:张华救人引发生命价值追问
· 教育纪事:重启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 教育纪事:恢复高考 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
· 教育纪事:中国留苏学生追忆留学的燃情岁月
· 教育回望:1988中小学教材建设改革的发端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