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见时,中央领导人有王震、方毅、胡乔木等人。领导人问:“你们谁是最年轻的?”当时已34岁的王建磐站起来说“是我”。首批博士年龄偏大,多数已超过40岁,18个人中只有王建磐一人在“文革”前未到读大学的年龄。
在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一寓所内,首批博士之一、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教授马中骐指着书房里的一张照片对记者说:“喏!后排最中间的那个就是我。”照片上题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博士、导师和硕士代表”一行字,这张合影成为1983年5月27日的历史定格。
照片上,博士们并没有穿着统一的学位服。因为意义重大,当时博士应该穿什么衣服参加学位授予仪式,也引起了争论,焦点在于要不要像国外一样采用学位服。因为没有定论,最后,国家决定,首批博士不配备学位服,而是按照大型会议的惯例,每个人发200元置装费。
18名博士里,只有王建磐一个人穿了西装,但根本不会打领带,只好向导师求助。马中骐则回忆说:“我当时也没请示什么人,只是觉得中国的第一批博士穿洋装不太好,‘文革’时大家不都穿军便装嘛,我就去买了一套新的军便装,蓝色的确良卡其的。”
下午3点,学位授予仪式开始,当他们从中央领导人手中接过紫红色封面、印有金色国徽的博士学位证书时,新中国首批博士诞生了!这18名博士,后来被人戏称为“18勇士”。18个人的命运由此改变,新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里程碑——中国人可以自己培养博士了!
首批博士之一、复旦大学教授张荫南把1983年5月27日形象地称为“国家学位的‘开国大典’”。“这是国家的根本大业,虽然当时的培养条件并不是很充分,但百废待举,人才青黄不接,急需自己培养人才。可以说,国家走出了大胆的一步,有了第一步,才有第二步、第三步……”
时隔20多年,吴本厦回忆学位授予大会对我国博士教育的意义时说:“我国首次建立了博士生教育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100多年来,我国培养博士主要靠外国——解放前主要靠英美等西方国家,解放后主要靠苏联——的不合理局面,实现了博士生培养基本立足国内这一重大战略目标。”
推荐专题:庆祝建国60周年 中国教育及科研发展回顾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