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获得公平及高质量的教育。
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儿童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要坚持公平优质的价值取向,提高每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学生提供生存、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道德行为、学习兴趣、身心健康、良好习惯方面得到培育和发展。
1、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在保障适龄儿童入学机会公平的基础上,推进义务教育过程的公平,面向所有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辅导措施,努力使这些学生学有所获、思有所进、能有所长。对于基础较好、潜能较大的学生,建立形式多样的激励机制,创造既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又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积极创造条件,推行小班化教学。
2、提高每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加大对财力困难地区和相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协作机制,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城镇和郊区延伸,推进薄弱学校委托管理,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缓解择校矛盾。改革学校评价制度,鼓励和支持不同基础的学校都有明显进步,增强学校主动发展的意识和持续提高的能力。加强公办初中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增强学校管理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及普通话、规范汉字的应用能力,加强数学和科学技术教育,注重生存、生活所需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把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创造思维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沟通能力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全面实施“阳光体育”,完善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制度,增强学生体魄,培养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加强艺术教育,积极开展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各种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立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测体系,实施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
4、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完善课程标准,减少课时总量,降低过高的课程要求。严格执行课时计划,控制作业量和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建立全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加强学校、社会、家庭沟通和协作,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切实把减负贯穿教育教学和校内校外各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