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站内搜索:
 特别推荐:
 当前位置:EDU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教育规划纲要系列专题 > 各地教育规划纲要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08-04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三)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获得公平及高质量的教育。

  义务教育是面向所有适龄儿童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要坚持公平优质的价值取向,提高每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为学生提供生存、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道德行为、学习兴趣、身心健康、良好习惯方面得到培育和发展。

  1、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在保障适龄儿童入学机会公平的基础上,推进义务教育过程的公平,面向所有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辅导措施,努力使这些学生学有所获、思有所进、能有所长。对于基础较好、潜能较大的学生,建立形式多样的激励机制,创造既有利于他们全面发展又有利于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积极创造条件,推行小班化教学。

  2、提高每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加大对财力困难地区和相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协作机制,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新城镇和郊区延伸,推进薄弱学校委托管理,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缓解择校矛盾。改革学校评价制度,鼓励和支持不同基础的学校都有明显进步,增强学校主动发展的意识和持续提高的能力。加强公办初中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增强学校管理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及普通话、规范汉字的应用能力,加强数学和科学技术教育,注重生存、生活所需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把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创造思维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沟通能力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全面实施“阳光体育”,完善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制度,增强学生体魄,培养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加强艺术教育,积极开展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各种艺术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立义务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测体系,实施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验,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

  4、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完善课程标准,减少课时总量,降低过高的课程要求。严格执行课时计划,控制作业量和考试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建立全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公告和问责制度,加强学校、社会、家庭沟通和协作,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切实把减负贯穿教育教学和校内校外各个方面。

打印】 【关闭】 【推荐给好友 】 【页面纠错

 

  延伸阅读
· 上海:不缺创新,缺“颠覆性创新”
· 上海市教委发布2015年工作要点
· 2015上海专科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名单
· 2015上海高校专科自主招生改革试点方案
· 上海2015自主招收随迁子女的中职职业学校名单
· 上海2015中职自主招收随迁子女报名日程表
· 上海2015中职自主招收随迁子女报名通知
· 上海地区应届生就业意愿:国企升、外企降
· 上海“亲子阅读推广计划”启动
·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12日报名
  投稿
  诚邀合作
 010-62603942、62603049
  邮箱:
  liufang#cernet.com
  wangshuang#cernet.com
       >>详情点击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教育部部署寒假工作 ...
·教育部要求落实教师...
·国务院教育督导办专...
  教育黄页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导航
·教育院/系/研究所名录
·中国教育网络
·中国大学教学
·EDU免费精华视频课堂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