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科技档案:从长城站到昆仑站
长城建站:要有保尔·柯察金的激情
1984年11月20日上午10点整,黄浦江畔汽笛长鸣。首支中国南极考察队起航。
和记者谈起这一场景,颜其德依然显得激动与兴奋。
这支队伍共计591人,分乘“向阳10”号远洋科学调查船和“J121”号打捞救生船两艘船,远涉重洋去开创中华民族新的长征。
在经历了40天的海上风暴之后,南极建站,成为横在考察队员面前的另一难题。
“在站址初步选定后,报经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的集体讨论,首个南极科考站命名为长城站,因为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颜其德说。
经过几天的勘察和研究,科考队为长城站确定了位置——乔治王岛的菲尔德斯半岛南部。
在施工装备极其简陋的冰原上,建造房屋挑战很大。
“其中气候是个最严重的挑战。南极夏天的平均气温为零度,当时站上最低气温零下7摄氏度,大致相当于北京的冬天。”颜其德说。
一位科考队员日记中记载,在南极乔治王岛建站考察的59天里,8天晴,26天雨,25天雪。大风来袭时,最大风力可达每秒40米,强度超过12级台风。队员们居住的塑料帐篷常被大风掀翻,拉链式的门帘缝时而灌满雪粒。有时队员收工后,帐篷里积雪已有一尺多厚。
初抵南极的15天内,站上还没有安装发电机,科考队居住的帐篷里没有任何取暖设施。
队员们睡在充气塑料小帐篷里,地上铺充气垫子,身上盖鸭绒睡袋、被子。每天清晨起床后,鸭绒睡袋下面便湿漉漉的一滩融雪水,可谓:袋上一层雪,垫底一洼水,我自酣睡不动。
大家每天劳动时间都在17个小时左右。有队员说,跟保尔·柯察金修铁路的劲头是一样的,一样的苦,一样的累,一样的激情。
45天后,也就是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将从国内带去的长城站铜制站标镶嵌在第一栋屋门正上方,长城站宣告建成。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 1994-2017 CERNIC,CERNET,京ICP备05078770号,京网文[2014]2106-306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