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数据统计,2010年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7亿,其中2亿可以上网,预计2011年底手机上网用户将超过PC上网用户,到2014年全球有可能实现人均一部手机。手机覆盖之广,说明手机在人们的信息传递中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手机除了可以帮助人们克服时空的阻隔而无障碍地进行沟通之外,在移动互联网的支持下,还为人们带来数字阅读、上网冲浪等体验。这一切使图书馆界人士在探索新服务模式的过程中产生了灵感——这就是移动图书馆。
两大动力催生移动图书馆
催生移动图书馆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业界的推动和读者的需求。
除了图书馆自身的觉醒,即希望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之外,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提供商以及资源提供商(包括各类数据库或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商等)也都介入其中,这些利益相关者或者主要“玩家”都希望效果或效益最大化。
事实上,目前的推动力量主要来自业界,而用户需求的推动力尚不明显,但也不可忽略,主要是一些心存好奇的年轻读者,他们无疑会是新技术、新产品的第一批体验者。而图书馆在求变的过程中自然期待通过新技术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需求和其他信息需求。
手机图书馆何时唱主角
虽然,移动图书馆在读者面前常常以手机图书馆的面目出现,但并不等同于手机图书馆。一个突出的区别是,移动图书馆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电子书,也可以是PDA、平板电脑等。不过,手机图书馆的优势——移动通信覆盖范围广泛以及手机的便携性和普及性,奠定了其无可比拟的主角地位。
目前,手机操作系统平台有集中化的趋势,苹果的iOS结合其App Store平台和谷歌的Andriod开放平台,逐渐赶超塞班和微软WM 系统,这几大系统占据智能手机的大部分市场,在其上开发的各类应用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类库和工具软件,界面、接口、模块等也逐步标准化,有经验的开发人员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便宜。随着我国手机上网的人数突破4.5亿,手机普及率迅速提高,其市场前景将很快超过传统个人PC机,有人预测前者将比后者大十几倍到几十倍,因此前途不可限量。
以电子阅读器和平板触摸式电脑为代表的其他移动终端设备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市场,刚刚起步,因此成长非常快,但整体规模没有手机市场大。虽然苹果公司的iPad现在一家独大,但将来的市场应该是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现有的手机图书馆服务,大多是通过短信和WAP方式,提供读者基本的图书馆服务或资源信息(地址、开放时间、资源和服务介绍等),以及书目查询、续借、预约等服务。
以上海图书馆为例,它是国内较早进行手机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试验的单位之一,早期采用SMS服务,目前除了提供一个具备书目查询功能和服务信息介绍的WAP 访问入口(m.library.sh.cn)之外,还提供支持多种主流手机(包括HTC、Google、多普达、摩托罗拉、三星等)客户端的电子书阅览功能。上海图书馆最近又开发支持iPhone的专门应用,读者可在苹果商店(A p p Store)中下载试用。
实际上,国内外图书馆在手机图书馆的技术水平和服务项目方面应该差不多。从整体上看,国外的移动图书馆也刚刚开始起步,基本方式有出借移动设备、提供全文阅读等内容,还没有系统地建立能够提供所有资源和完整服务的“移动图书馆”的案例。不过,国外图书馆的服务意识更浓厚,服务流程或界面设计更加人性化。从绝对数量来说,国外的移动图书馆也更多一些。而国内大多还处在一种可有可无的辅助地位,大多是起到一定的宣传效应。
随着Kindle之类的eBook阅读器和iPad之类的平板触控电脑的普及,手机图书馆应用可能会逐步退缩到强调无处不在、适应小屏幕和便携性、以获取服务为主获取资源为辅的模式,其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可能会随着业务模式的逐渐清晰而逐步标准化和规范化。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