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以其独特的概念和目标定位,正逐步颠覆传统教育体系。互联网大学的核心在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地域、时间、人群的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传播。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职场人士、在职人员等,满足其终身学习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提升所需的各类人才。其概念及目标定位,不仅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更强调了个性化、智能化、终身化的教育追求。
地方开放大学建设
互联网大学面临的挑战
优质开放教育资源供给主体多样,竞争激烈。当前各大学与互联网企业都在布局云课堂平台或栏目建设,提供成本低廉、内容全面的开放教育资源。开放大学很难产生与独特办学定位和专业领域相契合的数字化资源积累与技术应用创新,难以形成教育资源供给侧的竞争优势。
伴随散点式数字化转型产生的资源割裂。散点式数字化转型导致两个矛盾:一是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统筹需求和部门按需分散建设的矛盾,无法实现对教育教学这一核心业务流程的整体串联,带来重复建设、流程复杂、数字资源低效等问题;二是各地区各学校的学习资源布不均匀,导致资源孤岛。
开放教育模式下的教育质量反馈和学习成果认可度欠佳。目前开放大学的开放教育主要聚焦学历后的职业教育,未能对学习者实际技能提升进行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教育质量尚未得到社会认可。开放教育的学分转换和学习成果认证大多由企业颁发,不如“第一学历”“最高学历”和由人社局等政府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认可度高,学习成果认证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
互联网大学建设发展案例
北京开放大学
纵深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布局,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万兆带宽城域校园网,建成远程多媒体教学系统,完善多点双向视频系统,形成了“天、地、人”三网结合的数字化校园教学系统。以“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模式搭建了贯穿三个校区的远程开放教育体系。同时在北京16个区县和燕山地区、部分行业系统及中央在京单位设有50余个基层教学单位,构成了覆盖全市、布局合理的远程开放教育系统。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建设北京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天津开放大学
积极构建“智能终端+云模式”云教室体系,大力推广“直播+双向互动”的教学服务模式。云教室在各校区、各主体之间实现实时交互,初步建立网络空间“没有围墙的校园”,提升学习体验。
建立了一批集人才培养、企业服务和就业支持于一体的特色学院。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主线,统筹开放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老年教育资源,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和课程建设。以“集团化”办学模式,建立体系内各单位共建共享共发展的新机制。
上海开放大学
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在线教育平台能力。建设以面向师生服务的智慧校园,构建了覆盖总分校的网络基础设施环境和基于多种科技设备的智慧教室应用,师生使用满意度达88%以上。在线教学平台完成个性化服务升级,开通了直播课堂、移动教学微门户、学习者特征模型及AI功能,可支持20余万名学习者的在线学习。完善上海终身学习门户——上海学习网和系列专题学习网。优化学习型社会资源配置能力,线上线下相结合全面提高终身教育服务品质。依托四级社区教育体系,搭建终身教育资源配送体系。
案例经验启示
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示意
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构筑基础。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的开放大学建设中,全校区、全节点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京学网”“上海学习网”“天津终身学习网”等公共性学习门户及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成为“人人、时时、处处”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核心。因此,完善智能化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搭建服务全民的公共性学习平台,加快建设学分银行是广州开放大学高质量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实现办学理念的有力支撑保障。
资源整合发展更有利于构建“多级贯通”的开放教育生态网络。现代化开放教育生态和治理体系是建立以开放大学为“轴”,各类相关方为“点”,以优质资源流、信息流和关系流为“联结”的点轴式生态结构,从而“管运分离”的现代化开放教育治理体系。上述案例无不凸显了“多元主体协同的开放合作机制”“合作办学”“多元化合作办学”在提升教育资源品质、完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提高开放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广州开放大学需加快推动学校与更多元主体的“集团化”建设,加快拓展“朋友圈”。
生态共建下的开放教育更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贴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构建开放大学教育名片,是提高开放教育社会认同度,建立有别于传统教育竞争优势的关键。学历教育、老年教育和社会培训是新形势下开放大学发展的“三驾马车”,广州位于大湾区核心地位,产业基础雄厚,产业业态多样,广州开放大学应突破创新,以“三驾马车”为业务牵引,探索与政、企强关联的多样化的开放教育生态建设模式。
互联网大学建设策略
完善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智慧网络建设。通过总体设计、统筹规划,构建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升级完善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打造“云网+光网+Wi-Fi6+5G”混合组网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提升数字化校园的网络信息容量和运算能力供给,实现高数据传输速率、低网络时延,满足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物联网通信等大数据传输,充分满足教育管理智能化、教育教学智慧化的需要。
中心机房建设。按照国家相应等级机房标准进行改造,对数据中心机房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把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备、设施先进、管理一流的中心机房,在整体的设计规划及机房空调、不间断电源(UPS)、服务器等IT设备、管理软件应用上,要具备节能环保、高可靠可用性和合理性。
智慧教室建设。作为数字教室和未来教室的一种形式,集智慧教学、无线投屏、人员考勤、资产管理、环境智慧调节、视频互动、远程控制等于一体,实现多教学系统融合,改善上课环境、简化教学管理、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分期建设逐步完成校园课室的智能化改造,实现线下学习行为数据全场景和全过程的采集与学习行为分析。
建设“一网通存”的数据中心
建设数据中台。通过梳理制定学校信息标准,利用数字化平台工具,建设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以及数据监控等系统平台,解决学校数据管理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丰富学校公共数据、逐步消除数据孤岛、提高数据整体质量、满足数据互联互通,明确学校各部门职责权利,为学校数据资产管理提供有效的手段。建设统一数据中心,制定各业务数据接口标准,整合并统一存储各平台所产生的数据,实现跨平台间的数据同步及共享,消灭数据孤岛。
搭建“一网通融”的资源中心
资源中心建设将结合“自建+引入”方式,完善和丰富学习资源。通过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学习资源知识化、图谱化,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将融合的资源按知识点进行切割、重组、关联,按照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进度、学习能力等特点,将学习资源精准推送给每一名学习者。
构建“一网通服”的学习平台
根据学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学历教育、社会培训、老年教育”三驾马车以及“工、农、师、长”四大教学品牌的业务布局,以“教、学、督、管、服”为功能核心模块,以社会服务为导向、市场需求为驱动,基于统一入口管理、统一数据接口标准,实现可共享、智慧化的面向全民终身学习的全业务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合作模式,形成规模化、持续化发展的开放教育生态。
打造“一网通办”的服务门户
建设面向学校师生的数字化校园服务平台,消除校园网边界,以服务提升、智能体验、绿色环保、随需而变为主要特征,打造规范、智能、共享、便捷的数字化校园,实现对校内各业务应用系统的整合与统一管理,以及业务受理“最多跑一次”。建设一站式办事大厅,包括基于PC端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和基于移动端的移动服务大厅,对校园网内的信息资源、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依据用户角色,实现个性化、无缝安全的资源访问路径。
课题名称:广州开放大学创新学术团队科研项目;项目名称:助力“数智广开”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学术团队(项目编号:2024GX101)。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2025年1月刊
作者:赵宇丹(广州开放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责编:陈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