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2日,IBM公司与上海科技馆携手,共同举办了“放眼看科学”科普活动,为上海市的中小学生开启了“虚拟科技馆”的大门。在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依赖数字资源进行交流、学习和娱乐,而“虚拟科技馆”这一新生事物可以通过网络,让千万青少年跨越时空的障碍,随时随地享受知识的乐趣。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先生、上海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姚宗强女士、IBM大中华区公众事业合作部总经理郭维德先生、华东师范大学学生发展服务联合中心主任吴薇女士与勤工助学管理中心主任王志先生,以及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和莱阳小学的100余名师生和IBM志愿者们一起透过网络教学,感受科学带来的新视野。
“放眼看科学”(英文名称:TryScience)项目是IBM公司与纽约科技馆和北美科技馆协会的450多家会员单位协同合作的成果。它集中了全球各大科技馆开发的科普项目,并通过“Tryscience.org” 网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通过交互式展示和多媒体探索来体验全世界博物馆所带来的科学乐趣的途径,特别是为孩童、父母和老师们提供了在家或学校从事科学实践活动,真正在网上建立了一座“虚拟科技馆”。 通过网络“神奇的机器人”等在线活动,学生们可以在“虚拟科技馆”这样一个虚拟但又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多种互动式科学探险任务,轻松掌握生态考古、太空探索、建筑物理、化学试验等学科知识。在中国,IBM“放眼看科学”项目开通了“Tryscience.org” 的中文网站www.tryscience.org/cn。
网上科普教育内容设计具有三大特点:
内容广泛,更新及时:一切“任务”设定和执行在网络上虚拟生成。传统科普项目往往在提供资料和设备方面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承载所有的知识信息,从而可能导致项目主题单一、无法具体生动地展示诸如外部空间和远古时代的特性等缺点。而网上科普教育解决了这些问题。
动感形象,浅显易懂:由IBM邀请的科学家设定各个领域的主题,由专业的IT人员和创意人员共同开发的表现方式,具有极强的年龄针对性和趣味性,真正实现了网络启发式科普教育。
易于接触,全球交流:除了在科技馆展出的“放眼看科学”教学软件,学生还可以通过电脑登陆www.tryscience.org网站,在家中或学校尝试实践各种科学任务。同时,还可以与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一起参与科学任务大比拼,在网上分享探索科学的成果。
“放眼看科学”项目于2002年被正式引入中国。到目前为止,IBM公司已和全国范围内的13所科技馆、少年宫建立起了合作伙伴关系,除了中国科技馆之外,还有上海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黑龙江省科学技术馆、沈阳科学宫、深圳市少年宫和成都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通过合作,IBM共捐赠了49台多媒体信息终端,总价值147万美元。
在上海,继2003年向上海科技馆捐赠了6台“放眼看科学”信息亭后,此次IBM公司又捐赠了5套“小小探索者”电脑及配套软件设备,希望借此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世界最新的信息,也帮助科技馆工作人员更方便地同世界同行交流。“放眼看科学”网站上一系列在线活动的出现,弥补了学生们不能随时到科技馆参观、学习的缺憾,延伸了科技馆在网络上为孩子们服务的价值。
除此之外,IBM还向上海科技馆捐赠了两台配有“英语伴读学习软件”的电脑信息亭,并通过该馆向上海的莱阳小学、黄浦小学等6所学校捐赠了“英语伴读学习软件”。这款由IBM研究院与合作学校和非营利组织教师共同开发的、基于网页的应用程序,使用了IBM创新网页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或成人使用者反复收听自己的读音,并接受软件的指导和示范,真正地以创新的科技帮助使用者提高英语读、写能力。
活动当日,志愿者们不仅在现场为老师、家长和学生们讲解并演示了虚拟网上科技馆的内容,还和学生一起互动体验学习。在场的老师和家长们纷纷表示,在当前的网络信息时代,建设虚拟科技馆,为青少年搭建健康的网络科普平台,实现全球科技馆网络互动,对丰富青少年的知识结构、开阔他们的视野、确保他们具备未来的竞争力,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出席此次活动的IBM大中华区公众事业合作部总经理郭维德先生表示:“IBM公司历来重视对教育的投入。我们希望通过“放眼看科学”这样的项目,能够携手不同教育机构、教育专家,发挥我们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专长,共同打造以学生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的‘智慧的教育’。此次与科技馆、基金会、华东师大和中小学校的合作体现了IBM作为全球最成功的企业之一的企业文化,即取之社会,回馈社会,做积极贡献的‘企业公民’。”
除上海外,此次“放眼看科学”项目已经在北京、成都、沈阳、武汉、南宁的其他5所科学技术馆展开,上海作为整个系列活动的最后一站,既为本次活动划上了完美的句号,也是未来该项目,惠及更多青少年儿童,帮助他们学习、成长的良好起点。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