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4地址的日益稀缺导致上马IPv6迫在眉睫。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标准所所长刘多日前在2010年(第四届)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我国NGI(下一代互联网)/IPv6发展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但仍面临突出挑战。
我国NGI/IPv6基础良好 仍存一定问题
2008年以来随着IPv4地址耗尽日期的日益临近,全球对待IPv6的态度日趋务实,加速势头更为明显,刘多表示。
就在不久前,号码资源组织(NRO)警告空闲的IPv4地址下跌至总量的5%以下,最后的12个地址段将于明年初全部分配到地区登记处。互联网注册管理机构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APNIC)也警告亚洲企业称,要在IPv4枯竭到来前尽快采取行动部署IPv6。
据刘多介绍,我国早在2003年就已启动了IPv6的相关研究和部署,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在IPv6技术研究、设备研发与产业化、业务创新、网络实验与示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
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已完成IPv6标准制定和国产网络设备的产业化,涌现了华为、中兴、烽火、迈普等企业,承载网络设备等关键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次建成了大规模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络,总体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为现网支持IPv6奠定良好基础。我国还开展了大量示范性应用成果,如服务于北京奥运会。此外增强了下一代互联网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IPv6网络过渡技术、安全认证等方面取得了突破。
同时刘多也坦言,我国IPv6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较为突出的有:过渡技术路线存在争论,过渡方案不清晰;产业链有待完善,终端与应用仍是短板;以及安全方面的挑战。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