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网络》 :这几年华东师范大学的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俞立中:目前华东师范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较好的成绩,除了有线网络与服务外,无线网也开始逐步覆盖学生宿舍、办公楼、教学楼等各个角落。
在“985”二期建设过程中,我们把数据资源的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工作,特别是人文社会学科,除了部分属于原有资源的转化,更多的都是通过收集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建立各级各类数据平台和数据库。这为常年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还有,如理工科会建立一些长期的观测站,野外的站点等等,其收集的数据资源都是将来信息化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
除了引进国际上优质的资源,结合学科的发展,学校还需要建设更加广泛的数字资源,特别要重视建设对教学和科研产生影响的资源。
在国家大力投资发展下一代互联网的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通过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5所部属师范院校,共同承担下一代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的项目。
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是一个整合共享各院校优质资源,服务于一体化的教师终身教育的项目。在此系统下,可以实现多个学校之间的资源高速共享;通过对数据层各类资源的组织管理以及应用层各类系统及门户的调用,项目学校的教师学习者有望经由统一用户认证,实现单点登录并获得系统各项应用所提供的学习服务。
通过相关机制,华东师范大学将逐步建立基于下一代网络的开放资源大学。到目前为止,学校和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之间已经实现互联,有80门课程(共100个案例)在网上实现共享。学校还与华中师范大学进行交互,协同开设了2门课程。
《中国教育网络》:“十二五”还有哪些发展设想?
俞立中:可以说,目前华东师范大学在信息化建设最关注的三个方向包括数字资源的建设、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基础教育服务。这些工作我们有了一些起步,未来的发展中仍然是重点。
第一,数字资源的建设。技术是在不断发展,但如果没有建立一套数据采集的系统,没有建立数据库的话,信息化仅仅只是一个技术的应用,而不能真正地改变我们的科研和教学。所以,数据的采集,数据库的整理,而且长效地积累数据、建设数据库,对我们非常重要。
第二,教育资源的共享。如何跳出时间、空间的限制,来推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如何从教学管理的需要把距离缩短?这是我们现在要重点发展的。
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区域化、国际化已成为新时期学校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是教育合作化的物质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在快速实现信息化的同时,将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方面,促进了高等学校跨校交流,促进了教育产业的发展。
这几年,学校国际交流的数量明显增加。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与日本奈良教育大学、法国南特大学、德国美因茨大学、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等40所海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签署了学术交流、学生交流及联合培养等实质性的合作协议。
通过“教育科研基础设施IPv6技术升级和应用示范”项目——下一代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华东师范大学已经与日本横滨大学、美国纽约大学进行了基于IPv6的远程教学方面的课程合作。通过网络,横滨大学的教师对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进行了三次网络教学。华东师范大学还积极与纽约大学、浦东新区合作筹建中国上海纽约大学,通过远程网络会议,三方共同探索国际合作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新模式。
此外,学校还承担上海教科网IPv6实验室研发中心的工作,建立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发团队,通过上海教科网跨校认证架构研究项目的应用,学校在上海的14所高校已经进行了互联,每年外校有6000人次来华东师范大学选择跨校辅修。
第三,要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响应教育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为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必要的条件,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班班通,堂堂用”,华东师范大学与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中央电化教育馆、上海华师京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师京城)联合实验室等一起,研发了“绿色班班通”教育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这一方案,整合了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机等整套教学设备,并通过独创的协同教学软件系统,整合优秀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使师生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学习终端笔记本电脑,形成班内即时互动网络学习环境,达到堂堂清的教学效果,实现局域型的“班内通”无线协同教学。从而实现把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到中学教育过程中。
2009年,学校与青岛第二十四中学合作建设华东师范大学青岛实验中学。学校的教师通过网络视频,对现场的课堂情况进行即时点评,对于该中学的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信息化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是不可估量的,对教育本身,对教育手段,对我们的管理,都是一个挑战。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网络》杂志2011年1月刊)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