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海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处处长
伴随后疫情时代的来临,为应对新的变化,2023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将锐意探索信息化如何服务于学校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再造管理流程,以求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近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直在探索创新信息化统筹管理模式,具体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建设:
第一,在信息化队伍管理方面,信息处设置了专门的队伍管理科,统筹管理信息化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队伍管理科是对从事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各类信息化人员实施统筹管理的职能部门,研究制定培养培训、引进、使用信息化技术管理人员的政策。经评估,目前学校信息技术人员约有50%在信息处,另外50%分布在各职能部处,尤其是信息化任务比较重的财务、教务、后勤、保卫等部门。
第二,在设备资产管理方面,遵循信息处统筹、二级部门自管专用设备的原则。以校园网基础设施管理为例,校园网网络设备、服务器以及安全存储等公共基础设施,都交由学校信息处统一管理。对于学校各部门、院系自买自建的服务器、安全存储等所有的硬件设备,也都由学校信息处统一管理;对于安防、后勤的专用设备,由二级业务部门自管。同时,学校通过私有云,为二级业务部门提供算力支持和存储服务。
另外,在信息员队伍建立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借鉴了早期科研秘书、教学秘书等成熟应用的设计理念。经过10余年的磨合,学校终于形成了继二者之后的第三支纵向专业队伍。同时,学校也逐步建立了一些相关的奖惩、培训、管理机制,实现了第三支纵向专业队伍从0到1的突破。
在取得以上成就的同时,面向未来,高校信息化还须回归教育本身,重点围绕切实服务一线办公和教学,特别是与管理的深度融合方面进行规划。而要实现信息化与管理之间的深度融合,高校还需抓住一个关键词——“统筹”。这里的“统筹”有如下两层含义:
一是信息化建设的统筹规划。
无论从狭义的信息化,如业务系统建设;还是广义的信息化,如智慧教室、智慧安防、智慧后勤建设,都要做好统筹规划。如今,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深水区,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剩下的只是更新、迭代的过程。高校信息化建设只有做好统筹规划,才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以及信息孤岛问题的产生与恶化。
二是日常业务的开展与信息化工作之间的统筹管理。
现在,大家谈教学改革时,可能只谈教学改革;谈科研工作时,往往只谈科研;等等。所以日常业务和信息化之间缺少一个学校层面的统筹管理环节。对此,一个有效的途经就是“融合”,而融合的关键便是高校管理层与信息化层需统一理念、互相妥协。
管理层进行管理工作时,可能会一味地要求信息化建设要满足所有管理教学、科研的需求,要满足管理工作所有的业务模型;信息化层在信息化项目建成之后,也要求用户能充分地用起来,信息化怎么建,业务系统以后就要怎么用。这两种理念都有问题,只有管理理念和信息化建设理念相互妥协,才能有效推进高校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其实,相较于其他工作规划,信息化工作的规划会难上许多。如今信息技术的应用变化较大,新技术、新应用、新需求迭代周期越来越短。甚至有时,年初制定的规划,在年中执行过程中就开始调整。但是一个良好的规划,又是信息化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
2023年恰逢“十四五”中期,信息化五年规划正好进入了调整阶段,各高校需抓住契机,完善自身的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同时,细化2023年工作计划,使后期的信息化建设更加科学和完善,更快实现数字化转型。
责编:陈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