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学研用结合探索协同创新模式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高校以国家重大需求为主攻方向,加强应用研究。
今年是高校历年来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比例最高的一次。据统计,高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62项,占获奖总数的74.3%。其中,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两项一等奖项目,分别由中南大学赵中伟教授和第四军医大学熊利泽教授获得。
中南大学赵中伟教授领衔的团队,以其“难冶钨资源深度开发应用关键技术”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为了稳定钨原料的供应,中南大学领衔成立课题组,针对占钨储量78%的高钼、高杂难处理白钨矿资源的利用和深加工的难题展开技术攻关。该项技术的研发成功,确保了我国钨资源使用年限由原来的不足5年延长到25年以上,并为我国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提供高质量的钨深加工产品。
第四军医大学熊利泽教授领衔的团队,以“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如何预防围术期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已成为麻醉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熊利泽带领课题组对保护围术期心脑非缺血性预处理的方法及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临床,在国际上获得了创新性研究成果。
“十一五”期间,高校全面参与了国家16个重大专项的研究任务,承担“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数量占总数的50%以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年均保持在80%以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数量占总数的65%;发表的SCI论文占全国总数的比例约85%。“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9所学校校均论文数已超过英国罗素集团和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的校均论文数。
这些令人振奋的数字表明,高校科技加强基础和前沿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高校科技实力不断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解决工业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行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据教育部科技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将探索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推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实施高校“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积极组织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推动科教结合,实施高校创新行动计划,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落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和经费管理的意见,完善科研评价机制。
面向未来,高校科技将站在国际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和学科发展前沿,更多关注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更好地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15日第1版
|